讀享網 > 書系介紹 > 親子生活教養系列 > 優點教育的驚人力量(已絕版)
優點教育的驚人力量(已絕版)
Your Child's Strengths
作者:珍妮佛.福克斯(Jenifer Fox)
繪者:
譯者:越越
叢書系列:奧林專區親子生活教養系列
書籍編號:OLPA020
ISBN:978-957-0391-86-2
400頁 / 平裝 / 21.5 cm × 16 cm
出版日期:2008 年 06 月 09 日
定價:300元 / 優惠價:270


風行全美國教育界,連美國知名企業都在應用的「優點教育法」
 

 

  不愛上課、不愛學習、成績難以見人……
  孩子的能力不足、不佳的行為表現很容易看得見,
  但除了這些外顯的成績之外,老師、父母們卻都忽略了早就潛藏在孩子身體裡的優點。
  缺點從來就無法幫助人成功,只有優點才可以。
  要培育出成功的孩子,這本書,所有老師、父母一定要讀!

 


  這個世界正歷經空前的巨變,我們的父母擔心孩子未來無法和世界競爭,於是我們的孩子幾乎所有的時間都投注在各科目的補習上;而我們的政府進行了十年教改,卻是愈改愈糟,教育成果每下愈況。孩子不愛上課,不愛學習,為什麼?為什麼我們找不出一種方式,能讓全國學童都有良好的表現呢?

  作者以不同於現今只強調課業的教育態度,在全美國巡迴演講,大力提倡要老師和父母們不要只看見孩子的缺點、能力不足的地方,而是要把注意力轉而放在發掘、發展孩子的優點上,因為,缺點無法發展成才華和技能,唯有優點才能把孩子們帶向成功。而,這就是作者所謂的「優點教育法」,也是未來我們勢必要朝這個方向走的教育方法。

  這本書是為老師、家長、孩子、學校等所有相關的人寫的。觀看台灣的教育情形,許多家長對孩子的狀況煩憂不已,卻忽略了最重要的問題:學校裡究竟教些什麼?怎麼教?為什麼要教?很多有能力的家長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就讀,以為這就是解決之道,從此可以不必操心孩子的未來;而一般的家長也是盡最大的努力,幫孩子請家教、讓孩子上各種補習班,但這都是錯誤的想法,如作者指出的,想要改變,就必須從個人做起:從家長和孩童開始。

  本書包含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什麼樣的觀念和做法造成我們的孩子產生挫敗感。第二部分說明優點的意涵,以及學校和家庭如何、為何要幫助孩子發展他們的優點。第三部分提供各種練習,協助老師、家長、孩童學習如何發掘並發展孩子的優點。書後的附錄更提供了問卷,列舉各種優點,幫助孩子找出自己的優點所在。

  能力不足將讓孩子不斷消耗能量、無法獲得成就感,充滿挫折感。只著重孩子在學業上的成就,而忽略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這樣的教育方式可能扼殺孩子潛在的優勢和他們對學習的熱愛,作者也舉出實例讓讀者看到家長只重視成績讓孩子多麼地不快樂。教育應該是要著重在孩子的獨特性、個人化,而不是標準化。二十一世紀要求的是優勢,過去著眼於缺點的教育方式,是弱化孩童的罪魁禍首。現在,我們要做的是發展孩子的優點,只有這樣的教育方式才能讓孩子愛上學習,讓孩子建立一個健康、快樂、美好的人生,而且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這是一個好的、善的連結,也才是我們的教育的真正目的。

 

 

[優點教育相關參考資源]

 

原文書名:Your Child's Strengths

原出版語言:英文

【關於作者】
珍妮佛.福克斯(Jenifer Fox)


  珍妮佛.福克斯女士擁有威斯康辛大學-曼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傳播學士學位、美國佛蒙特州明德大學(Middlebury College)的英文碩士學位,以及哈佛大學教育行政碩士學位。她服務過許多學校,包括一般日間學校、寄宿學校、單一性別學校、男女合校。在她的二十五教育職涯中,曾經擔任教職員和校長,目前她在美國紐澤西州波多斯維爾市(Pottersville)培爾奈女中(Purnell School)擔任校長。
  珍妮佛.福克斯女士目前住在紐澤西州的波多斯維爾市。

 

 

推薦序──
幫助孩子發展他的優點,為未來做好準備

馬克斯.巴金漢(Marcus Buckingham)
領導與管理實務顧問及作家
二○○七年六月,洛杉磯

  我致力於研究探討優點這個議題已有二十多年,而且到處傳遞這個觀念。然而,看看我們今天的世界,卻仍執著於補救缺點,這個現象在校園尤其明顯。多數人成年以後,還是茫然不知自己的所長在哪裡,擺脫不掉失敗的陰影。二○○六年,我召集了一群學生,製作了一系列六支短片,片名為《徵求長號樂手》(Trombone Player Wanted),這個系列短片的目的主要在於發掘、發展片中學生的長處,藉此開始推動「優點運動」。故事主要是敘述一個小男孩加入學校的管弦樂隊,卻被安排演奏不適合他的樂器。小男孩一開始是吹奏長號,後來才發現他真正擅長的是打鼓。
  這部短片推出後不久,我收到四十多封紐澤西州波多斯維爾市(Pottersville)學生的來信,她們看了《徵求長號樂手》,請我去拜訪她們的學校,希望我能看看她們落實本片精神的成果。那次去培爾奈女中(Purnell School)的參訪,更加強了我對未來推動「優點運動」的信心。培爾奈女中從老師到學生,全都貫徹著發展優點的精神,非常不同於我所參訪過的其他學校。校長珍妮佛.福克斯女士決心以自己學生的成功經驗改善整個紐澤西學校,並以創新的方式與全美國及全世界各地的學校分享他們的心得。
  身為一個強調優點的作家與演講者,我很高興有這樣一本我們迫切需要的書能夠出版;但,我更以身為父親的角色,熱切企盼這本書問世。福克斯女士對於發展兒童優點非常有原創精神,她對兒童的頭腦發展有精闢的認識,對兒童的潛能更是深具信心。對於如何改變我們教導孩子的方式,她所提出的見解說服力十足,而對於確實付諸行動改革的殷切呼籲,更是真摯誠懇。二○○六年我們第一次見面時,她很詳細地向我表達希望改變全美國兒童教育的想法。
  這本書後的附錄所列的「同心協力計畫」(The Affinities Program),創意十足,意義深遠,我認為每個學校都應該實施,因為,這項計畫能讓美國的教育從強調缺點轉化為著重發展學童的優點。雖然我自己的孩子還小,我卻熱切期待他們的學校能盡快實施這項全體總動員的前瞻性計畫。
  很明顯地,未來二、三十年將會為做好準備的人帶來驚人的契機。凡是具有洞見、認同這個理念的學校或家庭,都將能掌握這個契機,讓他們的孩子在未來充分發揮自己的優點。閱讀這本書時,你會發現,你不但發掘了孩子的優點,也發掘了自己的優點,你也會深深感嘆許多學校的現況,並期待這些學校盡快改革,開始培育孩子的優點。這本書最特別的地方,是它提出一種與孩童互動及教學的新模式,一旦實施這種新的教育模式,原本在傳統教育中就表現優秀的孩子,將能和其他能力各異的孩子共同和諧學習,創造每個人都是成功者的局面。這本書也清楚地證實了強調優點的教學對每位孩童的重要性。這個創新的教育模式具備一種特殊能力,可以改變學校教育各種不同學童的方式,也就是從著眼於缺點的改進,轉變為注重優點的發展。希望你和我一樣,能享受閱讀這本好書,收穫良多。


自序──
敗兵也能成為冠軍


  這是每一位孩童的故事,而述說這個故事的時刻已刻不容緩。這將是一個充滿喜樂和成就感的故事,然而開場卻鮮少如此。不論何種經濟階層、種族背景、性別,或文化環境,培育孩童的優點都非常重要。現在的孩子們在學校大多感到能力不足,挫敗累累。我希望能藉由這本書,喚起家長和老師們正視一個嚴肅的需求──開始改變我們了解孩童的方式。世界不斷在改變,唯一能夠確保孩子將來成功的方法,就是父母和老師們也必須跟著改變。孩子們最需要的,就是老師和家長對他們的優點展現堅定不移的信心。
我在書中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因為它真實地反映出我在這二十年來的教育生涯中,人們所告訴我的數百個類似的故事。這些故事都有一個共同點──一個被誤解的孩子。我先以一個簡單的真實例子,說明為什麼發展孩子的優點這麼重要。
  直到現在,我仍清楚地記得第一次發現自己的內在具備某種天分的那一刻。那時我才小學一年級,有一天我的老師約娜修女拍了一下我的肩膀,要我到她的辦公室討論我寫的一篇故事。故事是說有一個地方,住的不是人類,而是數字,而且只有八種居民,也就是數字1到8。我又根據每個數字的形狀,描述它們獨特的性格,其中,數字8階級最高,已經達到完美的境界,所以,在這個地方,8是領導階級。其他數字都很努力希望變成8,具有完美的圓形,和一個代表無限的形狀。而數字1、7、4因為完全達不到圓形曲線,所以階級最低、最不完美。在這三個數字中,又以4的階級較高,因為至少4已經努力把頂端接合起來,變成封閉的形狀。對一個小學一年級生來說,我的那篇故事已經算是非常長的了,但我記得當時仍覺得故事還不夠完整,因為我沒解釋為什麼按理已經演化得比4、5、6都高階的7,卻反而屬於比較卑微的階級;其實,真正的原因是7已經喪失了想要進步成為8的衝勁。完美是努力的結果,不努力的,就會淪落成為邊緣人。當時我並不明白這是我那篇故事的意涵,只是害怕老師會責備我為什麼對7那麼殘酷。
  出乎我的意料,約娜修女竟要我對八年級生朗讀我的故事。對我這個小小的一年級生來說,八年級的教室,位在學校二樓長廊的另一端,簡直就像我故事中的數字國一樣遙遠。當時,我既驚訝、緊張又害怕。約娜修女帶著我爬上階梯到他們的教室,我永遠也忘不了當時面對二十五位八年級生的心情。其中有一位高壯的紅髮巴比.赫可,曾經在操場上跑過我身邊時把我撞倒,卻完全沒有注意到。還有妮爾.珍寧斯,閃亮的金髮長過腰際。站在他們面前,我忍不住發抖。我開始朗讀我的故事,偶爾停下來給全班看我畫在作文紙邊緣的小插圖。當我唸到3和6連合起來去教訓7的時候,全班都笑了。唸完故事以後,大家熱烈地拍手,那一刻,我突然感到一股力量流貫全身。我發現我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從那時起,我才開始相信,我也有我的優點,甚至很有創意,可以與人分享。
  這個經歷讓我從低年級開始,就相信自己很有天賦;雖然我二年級的寫字課分數得到D,四年級的拼字分數得到C-,我依然堅信自己擅長寫作溝通,而且在我的成長過程中,這個信念從未曾改變,直到我文法中學(grammar school,為準備升大學而加強拉丁文與希臘文的預備中學,學生約十一至十六歲。)畢業,我的大部分學科成績都相當優秀。接著,我就讀我們家族傳統讀的私立預備中學(prep school,輔導升學的私立預備中學),當時我十四歲。
  然而,在文法中學八年的歲月中所培養出來的自信心,只經過了短短五個月,就全部瓦解,我變得自我懷疑、焦慮不安、憂鬱沮喪。就像小時候初次體驗自我優點的那一刻般記憶清晰,我也永遠難忘放棄繼續發展自我的那一刻。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最糟糕的人性體驗莫過於遭到背叛的感覺。在多數群體中,背叛的下場是被排擠、驅逐出群體之外。例如,如果一個女孩洩漏了姊妹淘的祕密,這群女孩就不再和背叛的女孩來往。或者,太太因先生外遇而與先生離婚。更嚴重一點,社會就會將犯罪者隔離。最嚴重的情況,是社會將反叛者處以最極端形式的驅逐:死刑。不論是哪一種情形,背叛就是違反人類社會的規範。
  一九七五年,每天上代數課時,我總是拼命舉手、用力揮舞,希望老師會叫我作答。海斯老師是學校裡教學經驗豐富、深受學生喜愛的老師。我父親非常驕傲我能就讀同一所學校、受教於同一位數學老師。由於我父親地位尊貴、事業成功,所以我很自然地以為海斯老師絕對是最好的數學老師,當然,我也自然地希望能在數學方面表現傑出,記得當時我總是希望老師會叫到我,重視我對班上的貢獻。
  有一次海斯老師在黑板上寫了6x + 5x = 33,要我們解出x,我立刻舉手說:「我不懂x的意思。」
  老師在黑板上示範解題,讓全班看到整個過程,解完以後,他對著我說:「現在妳明白了嗎?」
  我說還是不懂。我說我了解他的解題方式,但還是不明白x指的是什麼。他轉問全班:「你們懂嗎?」大家都點頭表示了解。於是老師說:「好,那我們就繼續教下面的課程吧。」整個上半年,我的數學課大多都在這種情況下進行。剛開始,我的障礙不在於解決數學問題本身,雖然到後來演變成這樣子。其實,最初我的障礙是我不懂如何使用數學的方式思考,因為在那之前,我只會用語文和圖像思考。我努力試著了解人們如何用符號思考。在音樂方面,我也遇到同樣的困擾,無法體會音樂家如何連貫音符與音樂。對我來說,在不明白整體架構的前提下,學習解決一個數學問題,就像沒聽過一首歌,卻要直接學習讀樂譜一樣困難。缺乏了這層理解,解決問題對我而言根本沒有意義。當時只有十四歲的我,無法說明白這樣的學習障礙,只好不斷發問。結果,海斯老師誤以為我故意發問打斷教學,最後,拿我沒輒,乾脆忽視我的舉手發言,並且把我的座位調到教室後面。他繼續教解每個題目、每個章節,而我開始考試不及格,成績遙遙落後。
  這是我第一次覺得被老師背叛,至今每次回憶起他的數學課,都還能感受到深刻的刺痛。面對老師的背叛,我下意識地排斥老師,不再在乎數學,後來,更進一步將這個排斥感反映在成績上。接著,我的自信心喪失,然後對學校產生反感,漸漸地,我不再有動力,最後把我的力量轉移他處。低自尊的青春期和未經正確引導的領導能力,會使青少年將自我的力量用於不當之處。一旦他們走上這條路,社會就把他們貼上「問題青少年」的標籤。
  後來,當我知道自己不可能在任何學科領域有所成就時,便選擇退學,不再就讀那所私立學校。
  隔年,就讀公立學校並沒有改變我的感受。我痛恨儲物櫃門碰撞的噪音,痛恨老師根本不在乎我是否出席,痛恨同學們在廁所偷吸大麻,老師也不來制止。於是,我只修習高中畢業最低要求的課程。在最後一年,我修習幾何學,上課還算愉快,但也只維持最低要求的出席率。整段高中求學過程,低潮多過高潮。月復一月,年復一年,我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活力和熱誠幾乎流失殆盡。最後,父親好像還得賄賂我的幾何學老師,才勉強讓我得到D的成績,得以高中畢業。
  這是我的故事開端。雖然每個人的故事細節不同,但是這樣的問題卻是愈來愈常見。我之所以寫作這本書,是希望能引介一條明確的道路,以全新的方式來教養、培育孩子。我堅信,如果我們能夠不斷強調學校與家庭是發展孩童優點的地方,而且每個人都能夠直覺地發掘適合自己的活動,藉由這些活動加強開發自己的潛能,我們就能創造出一個沒有孩子失敗、沒有孩子落後的社會。前面我的小故事雖然充滿了挫敗,但繼續閱讀後文,你會發現經由發掘自我的優點,我的故事後來有了非常不同的發展。
  一九七九年,麥迪遜市的州立威斯康辛大學接受每一位能負擔得起學費的申請學生入學。我把私人物品塞進大垃圾袋,搭上了威斯康辛Badger巴士,一個半鐘頭後,我抵達了麥迪遜市,開始尋找我在小學一年級所擁有、後來消失不見的堅強自我。
  註冊那一天,我好不容易找到海倫.懷特(Helen C. White)圖書館,準備註冊我唯一期待的英文課時,我勾選好的所有英文課程都已額滿,只剩下一門十九世紀英國文學進階課程。授課教授看起來兇得不得了,他的名字是史丹帝斯.漢寧。我無法相信經歷這麼多麻煩以後,只剩下這門課可以選。我幾乎可以想像這位史丹帝斯.漢寧教授和我的高中數學老師海斯一邊飲酒,一邊笑著懷疑馬修.阿諾(譯註:十九世紀後半期最具代表性的英國詩人與評論家)是否懂得怎麼解二次方程式。
  學期開始大概兩個月後,我承認我對史丹帝斯.漢寧教授的成見是錯誤的。相處下來,我發現他其實是一位非常親切、幽默的人,而且,雖然我是班上唯一的大學部學生,漢寧教授總是要我一起加入討論。答問時,我忐忑、猶豫,對我的回答完全沒有把握。其他年長的同學回答問題時,總能旁徵博引,列舉文學批評的例子,而我全然不熟悉他們所提的例子,只能努力詮釋文本的意思。
  有一天下課後,我對漢寧教授說我上他的課不太自在,想要退選。他半笑半疑地看著我說截止日已過,不能退選。如果我不修完課,就會得到F的成績。我說沒關係,我的基礎數學課一定不會及格,所以英文被當也沒差,反正平均成績已經在往下掉了。然後他對我說了一番話,這番話改變了我的一生。
  「這可把我弄糊塗了,珍妮佛,」他說,「妳是本班最優秀的學生,為什麼會想得到F的成績呢?」
  我簡直無法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以為他只是在抬舉我,或是想安慰我,我聽說有些大學老師會這麼做。於是我問他,其他同學都比我知道的多得多,我怎麼可能是最優秀的學生呢?
  「他們可能累積了比較多的知識,這點妳也可以做得到,只要讀他們讀過的那些書就可以辦到。但是妳有一項他們不見得都有的特質,這種特質是無法靠讀書得來的。妳擁有直覺式的聰明天資,而且資質非常高,如果妳好好運用妳的天賦,會對妳很有幫助。」
  漢寧教授在說這番話時,我知道這是他發自肺腑的真心話。從約娜修女要我朗讀我的故事給八年級生聽,到漢寧教授說我具有一種直覺式的天賦那幾年裡,我曾經受過許多誠心的稱讚。雖然我不喜歡學校,但還是有些小事情我做得很好。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使得這兩個事件這樣銘刻在我的記憶中,並且深遠地影響了我的一生?是因為這兩位老師認出了我內在的兩項優點,而且當他們告訴我的時候,我知道他們說的是真的。約娜修女和漢寧教授並沒有給我力量,也沒有把這些優點灌注給我。那股龐大的力量,是來自於他們看出了我內在真實的部分,而這些部分一旦受到了賞識,我就能依循著正確的方向發揮、可以不斷地練習精進,並開始相信自己的直覺,也開始尋覓能夠發揮我的想像力的空間。
  我並沒有退選這門英文課,最後還得到了好成績。
  其實,在和漢寧教授談話後,我還是無法全然相信那番話。我從不認為自己愚笨(總是覺得不對勁的是學校,不是我),但我從沒想過自己可能天資聰敏。回想我的高中生涯,我不禁滿腹疑惑:「難道說我當時可能是最聰明的學生之一,卻完全沒有人看得出來嗎?」這個疑惑後來成了我終生的使命──我立志要減少存在我們的生活與教育環境中,這種學生資質被忽視的情形。因此,我決定成為一名教師,在別人看到缺點的地方,用心地發掘優點。我變成了敗兵中的冠軍,全心全意地相信,只要能夠發掘個人的優點,敗兵也能成冠軍。
  我的生命並沒有在一夕之間改變,仍然經歷了數次的掙扎、挫敗,以及許許多多的失意,但是,我總能再站起來,找回自己的路。後來,我開始任教於科羅拉多州的夫里思科市(Frisco)、土耳其的伊茲密爾(Izmir),以及肯亞的奈洛比(Nairobi)。我獲得了兩個碩士學位,一個是Middle College Bread Loaf英文學院的英文碩士學位,另一個是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的碩士學位。我擔任過四所學校的校長,包括目前這所女子寄宿學校。我提出這些資歷,不是為了炫耀吹噓,而是要指出,我們對中等教育的觀念以及高中教育應該做的,有時確實是錯誤的。
  有缺陷的觀念會造就有缺陷的學生。在殘缺的體系中,我的優點被忽略,缺點遭懲罰,我的能力因而受到局限。我覺得數學很困難,是因為我無法理解它的語言;我發問是為了認識這個語言,卻遭到老師的誤解,認為我愛搗蛋。後來我才發現,其實我並不是數學智障,相反地,我還頗有統計分析的天分呢!
  這本書分為三部分,分別介紹了理論、個人經驗以及實際運用的情形。如果想要為教育帶來正面的影響,就必須問「為何?」、「何人?」、「如何?」等問題,並尋求適切的解答,包括個人與全國性的層面。本書針對這些問題都一一做了回答,希望能幫助指引家庭與個人,也希望喚起整個國家對這些問題的重視。

推薦序──幫助孩子發展他的優點,為未來做好準備
自序──敗兵也能成為冠軍


導論──認識孩子的優點

第1篇 我們總是習慣於看到孩子的缺點
第1章 缺點的面貌是什麼樣子?
第2章 標準化的教育系統弱化了孩子的能力
第3章 品牌大學的高昂代價
第4章 簡單認識什麼是學習障礙
第5章 青少年叛逆的迷思

第2篇 讓孩子的優點從沉睡中醒來
第1章 每個孩子都會有的三種優點 
第2章 創造發掘與發展優點的環境
第3章 發掘孩子的優點越早開始越好
第4章 朝著優點方向前進的人生
第5章 優點教育法是終生適用的方法

第3篇 淋漓盡致地發揮優點,開創美好未來習作簿
1.如何使用這本習作簿?
2.活動型優點
3.學習型優點
4.關係型優點
5.展望未來

附錄
附錄A 我的優點盤點:帽子、背心、鞋子
附錄B 同心協力計畫:為孩子們打造以優點為方向的教育環境

優點教育法更多相關資源

導論──認識孩子的優點

只要給我一根夠長的槓桿,並且找到放置槓桿的支點,我就可以移動整個世界。
──阿基米德(ARCHIMEDES)

  開發孩童優點的故事並不是只是個感人的故事,也不光是談讚美和建立自尊,更重要的是要點燃每個孩子內在的個別潛能,為他們在求學階段以及步入社會後的成功做準備。這個目標不僅牽涉到下一代的學童,更和美國未來的經濟有密切關係。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的《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以及丹尼爾.品克(Dan Pink)的《未來在等待的人才》(A Whole New Mind)等書,都反映出二十一世紀的主流精神。我們的世界正歷經空前的巨變,未來世代的美國人如果想要保持競爭力,就必須具備前所未有的應變能力與創意,不能假設我們理當會領先。四年前,美國教育在全球排名第一,但短短四年後的今天卻已落至第十九名。這樣驚人的衰退將拖垮一個國家的經濟,尤其是科技進步速度越來越快,未來工作對知識技能的需求幾乎遠超過勞力技能的時代。各界專家──如經濟學家、企業總裁、學院教授等──都曾經紛紛精確地敘述過全球化現象,以及相對的挑戰與機會,然而那些未來工作人才的培育者以及擔憂未來人才短缺的人士,卻還沒有真正開始交流討論如何培育人才。
  二○○六年十二月,「美國人才職能新委員會」(The New Commission of the Skills of American Workforce)在出版刊物《困難的抉擇,還是困難的時代》(Tough Choices or Touch Times)中,對美國教育系統提出一項挑戰。這份報告提到幾項重點,其中一點是呼籲我們的教育系統必須徹底改變,才能培育出適當的人才,贏得未來全球經濟的競爭。報告中清楚地強調為了勝任未來職場,個人必備的各項技能與特質。例如,個人必須具備創意與革新精神,因為未來的各行各業,如果希望跳脫思考的框限,就必須組織創意團隊,集結不同專長的人才。這些創意團隊必須能夠隨時視情況,靈活迅速地被調配、重組,因此每位成員都必須具備應變、合群、創新的特質。
  在人生中能夠不斷致勝的人,不但懂得自身優點,更能夠將優點貢獻於所參與的團體。學校如果希望能培育出思維創新的學生,開創潛力無窮、進步迅速的未來,就必須在他們踏入社會就業之前,致力幫助他們發掘自身的優點,而且持續培育發展。學校不能再憑空承諾,宣揚要提升學生能力,實際上卻棄之不顧、任其發展,希望他們能僥倖踏入適合的行業。我們不能再把未來、方向、目的、意義等面向區分開來,分別指派給輔導處負責,而是要有通盤的整體規劃與考量。
  數百年來,教育工作者都知道任教的職責。我們制定了許多學程,其中優秀的學程不在少數,包括人格教育、生涯規劃、藝術涵養、拓展全人教育等。這些改革運動和進步主義教育都已歷經五十年以上的歷史了,那麼,為什麼教育成果卻是每下愈況?為什麼找不出一種統一的概念,能讓全國學童都有良好的表現呢?或許,整體而言,美國還沒有真正感受到改革的迫切性;也或許大眾認為,前述的後果──如果我們不加緊腳步培養未來新經濟需要的人才,美國的生活品質就會日益惡化──言過其實。
  如果,你也持相同的看法,那麼請觀察你的周遭,就不難發現事實正好相反。今天的美國,面臨校園槍擊掃射事件、全球經濟動盪、社會資源減少、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而我們的孩童將承襲這些問題,且必須設法解決,而傳統的方式將不再適用。世局已經改變,不再回頭。未來世代如果想要成功,就必須運用全新的思維,而要有新思維,就必須先發掘自身的優點。優點發展的觀念,能夠貫穿統一所有教改運動,凡是希望培育健康、能幹、快樂孩童的地方,都適用優點發展的觀念。
  這本書不只描繪出一個可能的未來,更說明如何逐步實踐。這本書是為老師、家長、孩子、學校等等所有相關的人寫的。我認識許多家長,他們對孩子的狀況煩憂不已,卻忽略了最重要的問題:學校裡究竟教些什麼?怎麼教?為什麼要教?很多有能力的家長把孩子轉出公立學校,送到私立學校就讀,以為這就是解決之道,從此可以不必操心孩子的未來。而公立學校學生的家長,則認為如果廢除測驗、加強師資訓練,或者學校有更充裕的資金,教育系統就不會有問題。這些都是錯誤的想法,想要改變,就必須從個人做起,從家長和孩童開始;而改變的時刻已不能再拖延,因為二十一世紀要求的是優勢,過去著眼於缺點的教育方式,是弱化孩童的罪魁禍首。
  本書包含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什麼樣的觀念和做法造成我們的孩子產生挫敗感。第二部分說明優點的意涵,以及學校和家庭如何、為何要幫助孩子發展他們的優點。第三部分提供各種練習,協助老師、家長、孩童學習如何發掘並發展孩子的優點。書後的附錄提供了問卷,列舉各種優點,幫助孩子找出自己的優點所在。另外,還有一些相關習作表和推薦資源可供你參考利用,讓你的組織轉變成優點導向的文化。最後,附上「同心協力計畫」(The Affinities Program)綱要,這是一套四年的高中學程規劃,主要是將校園創造成發展優點的環境。總而言之,寫作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邀請你加入我們的陣容,一起宣揚這個重要的信念:發展孩子的優點將可以改造世界。

第1篇 我們總是習慣於看到孩子的缺點

缺點是無法逃避的,終有一天你必須將它克服,否則就會被它擊敗。既然如此,何不就從現在開始面對它?
──羅伯特.路易斯.史帝文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


第1章 缺點的面貌是什麼樣子?

  我正站在一個最特別的地方,生命中最神奇不凡的一刻:看著艾莉絲的頭,接著是她優雅的小小身體,被推送到這個世界上來,我不禁感動落淚。我的摯友雅妮邀請我來親見她女兒的誕生。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各有不同的天賦,每個孩子都潛藏著優點和才華,然而,這些孩子們的特長卻有可能終生未被發掘。艾莉絲也不例外,她也必須發掘並發展自己的優點,才能免於生活在缺點的限制與陰影下。缺點的面貌是什麼樣子呢?我們每天面對缺點,卻對它一無所知,也不知它從何而來。
  缺點是一種無力和挫敗的感受,不斷地使我們洩氣。人們感受過缺點和挫敗的經驗以及表達方式多不勝數。例如,有些人可能一直盼望明天、明年會更好,卻事與願違。有些人已經成年,卻仍然找不到人生方向或生命的意義,這也是一種挫敗感。缺點可能以各種面貌呈現:挫敗、憤怒、孤獨;缺點是一個難以擺脫的狡詐竊賊,侵入你和孩子的生命與生活,戴著希望的假面具,不停地欺哄著說:「看我!看我!把我改過來,你就會過得比較快樂。」
  這種缺點纏身的生活,源自於兒童時期。然而,在孩子小時候,缺點所造成的傷害可能不明顯,隨著孩童成長過程才逐漸顯現出來。因為,漸漸地,生命會出現更多複雜的因素和事件,加總起來,使人產生不確定感、創造力匱乏、無所適從,而且讓人總是貪婪地希望可以追求到更多、擁有更多。這樣的生活,很容易使人在婚姻或職涯中,做出匆促而不理性的決定、不感興趣的選擇,一旦事情發展不順利,還會責怪他人。缺點是一個陷阱,但是我們仍有希望可以跳脫。在理想的情況下,只要我們能夠看清楚缺點的真面目,就可以幫助孩子擺脫缺點的糾纏與傷害,不再受其限囿。
  相對於缺點的是優點。一個有優點護持的堅強生命,將具有生存的意義、滿足感、毅力,與充實感。我們該如何培育孩童,使他們具備這些特質呢?
  孩童與成人並無不同,他們也需要清楚知道實際的目標,以及對未來的期盼,並且需要扶助,以達成目標,感到滿足與有成就感;他們也希望在設定未來的目標與期望時,能表達自己的意見,有參與感:要就讀哪一所大學、培養什麼新嗜好、進入哪個行業……如果孩子們在做這些選擇時,只是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或要求,他們感受到的會是軟弱而不是堅強。
  無論孩子的人格特質或個性是什麼,如果缺乏鼓勵、培育和持續的支持與認同,便無法發展自己真正的才華,發掘自身的優點。本書讀者或許大多會認為自己已經給孩子足夠的鼓勵和栽培,並且總是適時地給予支持與認同。的確,或許你真的都做到了,但是,你的孩子就讀的學校卻可能正做著相反的事,無意間弱化了你的孩子。
  其實,我們大人經常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地否定了孩子,尤其是為了孩子將來能成龍成鳳,我們告訴孩子我們對他們的期望和要求,或是在無形中施予壓力,這些都是我所謂的缺點導向式教育。
  看完這本書的第一部分,你就會明白我們大人是如何這樣對待孩子的,以及,應該如何終止這樣的行為。每週我至少會接到三位家長打來的電話,希望我能與他們分享方法、提供建言,幫助他們的孩子更喜歡上學,表現更優秀。傾聽了幾百位憂心忡忡的家長述說著他們的孩子遭遇的問題,每次在電話結束前,我總是由衷地告訴他們一句話,而且是他們希望聽到的一句話:「你的孩子沒有問題。」
  可是,家長還是不斷來電,擔憂的事情大同小異。聽過這麼多相似的故事之後,我不禁停下來問道:「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我們的孩子變得越來越軟弱,根結的原因,在於傳統學校環境的理念和做法,如本章所述。這跟我們教什麼?怎麼教?以及我們期待在孩子身上看見的教學成果息息相關。或許因為這樣的教育系統已歷經數百年的承傳,因此家長和老師多半難以察覺這些因素的負面影響。我們已經將這種沿襲已久的教學內容和方式視為理所當然的標竿,而這些教育和評量的傳統方式直到最近似乎都還非常管用。然而,事實是我們的教育成果正在改變,儘管我們對孩子付出心力,卻有越來越多的學童,不論是哪一種能力的習得,根本沒有參與到真正的學習,畢業後也茫然不知方向。許多孩子更是遠遠落後,甚至休學無法繼續學業,在美國,每天有六千名中學生休學,相當於每二十九秒鐘有一個孩子休學,一年下來就有一百一十萬名休學生。
  大多數的家長都越來越擔心孩子在校的情形,因為,今日的美國教育系統已經變成了焦慮製造機。更令人擔憂的是,學校根本無力讓每位學生都表現傑出。美國學校運作的方式,就像我們的國家球隊一樣,一定有贏家和輸家。學校裡「比賽」的氣氛暗示著團隊裡的每位成員,有一定的規則必須遵循,違反的人就是缺乏團隊精神,會遭到責罰,甚至被迫退出比賽。這種模式適合足球比賽,但是如果運用到學校,就會讓我們忽略三個關鍵性的問題:
  要是規則有誤呢?要是我們打從一開始就進行一場錯誤的比賽,而且無意間把某些最優秀的選手踢出賽局?你怎能確保這場比賽不會打擊你的孩子?要回答這些問題,就必須先檢討我們要教什麼?怎麼教?以及我們期待在孩子身上看到什麼成果?唯有以全新的角度重新審視這三件事,我們才能找出造成孩子學習力弱化的原因,也才能對症下藥,避免讓孩子再受其害。

我們在教學內容上的缺點

面對學習這件事,學生必須帶著點不敬的態度,衣衫襤褸、骯髒赤足,因為他們不是來崇拜已知的學問,而是來質疑知識。
──布洛諾夫斯基,《文明的躍升》(J. BRONOWSKI, THE ASCENT OF MAN)


  身為家長的你,應該知道孩子在學校學些什麼科目,更重要的是,必須了解孩子為什麼要學這些科目。例如,為什麼要把歷史課編列成世界戰爭史?為什麼內容不強調科學發明演進史?為什麼要教三角數學?很多人在生活中根本運用不到這些知識。為什麼不改教統計學?統計學是許多職業都非常重視的技能。為什麼九年級要讀《羅密歐與茱麗葉》,而十年級要讀《馬克白》?為什麼不學如何管理我們的社區?或是超市的食品生產製造流程?是誰決定何者重要?還有,每種知識對每個人都同等重要嗎?十年前重要的知識,今日是否依然如此?今天,我們的學童失去學習動力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學校為什麼要教這些內容。如果你自己也不了解,又該如何向他們解釋呢?家長和老師們應該聯合起來,好好檢討這些問題,共同找出答案。我們都應該明白,問題沒有單一的正確解答,但是如果不審慎檢討,我們就無法培育出能夠改變未來的孩子,世界也將不會進步。
  「我討厭學校。」這句話有多重的意義,有時是表示:「我對學科沒有興趣,也沒有人願意解釋,讓我知道為什麼要學這些東西。」孩子不會因為大人告訴他們必須有興趣,就自動對學科產生興趣。相反地,如果他們感受不到學習內容的重要性,就會失去學習興趣。更糟的是,當大人期待孩子在他們認為根本毫不重要的學科上,必須有優異的成績表現時,孩子更會感到挫敗與不安,尤其是在孩子並不特別擅長或感興趣的領域上。
  回想你自己的求學經驗。你學到了些什麼?如果你和我一樣,那麼你大概也學了二次方程式、西班牙宗教法庭審判的原因,以及外國語文的過去完成式。有一天,出於好奇,我從書架後排拿出了一本塵埃滿布的紅色活頁筆記本,考驗自己的記憶是否尚存。筆記本的紅封面已褪色,上面大大地寫著我的名字。我沒有把我的名字珍妮佛(Jenifer)的字母i上面的那一點寫出來,而是改畫成一朵花,然後在名字後面畫了六個驚嘆號。我翻開第一頁,上面寫著指定作業。我看著筆記本的指定作業發呆,發現我完全不記得這些科目的任何內容,全部還給老師了。看著這些作業,我的背部緊繃起來,因為我當時恨極了《基加美修敘事詩》,我想我可能連第二章都沒讀完。我厭惡高中時的指定讀物,因此大部分都沒有閱讀,但英文卻是我最喜愛的科目!不過我倒是記得我喜歡的老師,以及為什麼喜歡他們。我記得修斯老師,他是我最喜歡的英文老師,還有他教我們的美好詩文。我還記得我們讀過詹姆斯.迪基(James Dickey)的《動物天堂》(The Heaven of Animals)。我在課堂上自己讀著那首詩,就在我了解了它的涵義的剎那,就像是有人在我的背上重擊了一下,我驚叫出來:「哇!這真是太酷了,這些詩句真是太完美了!太完美了!」修斯老師對我眨了一眼,彷彿我發現了一個只有我跟他才知道的深奧祕密,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那一刻的感覺。
  現在,我還是不知道什麼是多重對偶基因,共同顯性聽起來好像是某種共享的領導權,我確定當時生物課不是這樣教的,要是生物老師當時能將課本中的抽象概念,運用、連結到生活中的具體實例,或許今天我還能記得一部分。但是,事實並非如此,課程結束後,我幾乎是立刻全數忘光,這種情形怎能幫助我發掘我人生的道路呢?
  現實世界中,只有少數人是專門從事歷史、代數、化學的職業,而這些人如果在他們的職涯中表現優異,也不是因為他們能記得教科書中第四五八∼八八四頁的內容,而是因為他們真正體會到所學知識的重要性;而這個重要性超越了學校,進而擴及真實世界以及未來生活。真正的學習是能夠互相產生關聯的,也就是能夠活用所學的知識,讓生活和世界因此更美好。如果孩子無法體認這種關聯,就沒有真正的學習;而沒有真正在學習,就會注意力渙散,開始引發缺點的惡性循環。
  只有當所學的科目、主題、課程能夠實際應用在生活中,才能真正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如果學校要教這麼多學科,就必須能做到這一點。和成人一樣,孩子也必須先了解一個主題的重要性,然後真正看到如何應用。孩子也和成人一樣,只要學習是出於被迫,就會缺乏學習動力。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習某項知識或技能,就會覺得學習很難,也因而更難學會、牢記了。為了避免這種狀況,老師可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多在課堂上問一些相關的問題,引發學生的興趣(家長在家裡時也可以這麼做)。當我們和他人討論問題時,就能體會回答的困難。如果這個討論繼續進行,大家並沒有失去興趣而停止,你就會發現,學習能力比實際學習的科目來得重要。不只如此,還要讓學生可以參與選擇學習主題,避免阻礙發展他們特定的技能。家長和老師可以問孩子他們想學些什麼,也可以對孩子解釋學習某些主題的重要性,只要學習的理由比「為了讓你進入好大學啊!」或是「將來你就會明白。」的理由充分,孩子們就會尊重學習過程。這些溝通是必要的,孩子有權充分了解學習的理由,以及學習他們真正感興趣的主題。反之,如果他們不能選擇想學習的主題,我們又怎能指望他們發展熱情和才華呢?強迫孩子整天坐在教室裡,學習永遠用不到的知識,然後處罰他們不專心,這麼做其實是在助長孩子的缺點與挫敗感。
  西方教育的基本理念源自於亞里斯多德學派的邏輯,是分類化的思考:我們教學生所謂的學習,就是分類、命名的過程,是東就不會是西。我們把知識拆解成界定清楚的科目類別,如歷史、科學、數學,而大多數的課程又更進一步切割為:大革命、內戰、越南戰爭、代數、生物、藝術等等。學校或老師在規劃學習內容時,時常發生許多意見衝突,因為我們相信每個主題都是各自獨立的,必須分開教學,與其他學科無關。我就曾經看過老師們傷透腦筋,不知該把「科學史」歸類為「歷史」還是「科學」。學校經常花上好幾個月的時間,一再調整課程規劃,硬是要把這些支解的元素排列成規劃有序的學程,也就是學校的學程「範疇和順序」(Scope and Sequence)。
  這種硬性制定的知識排序與分門別類,是假設有一套標準的知識,每位學童都必須修習,而且必須將這套標準制式化的知識,分成十二個年級來學習,然後進一步細分成每學年六個學科,在一百八十天內上完。有些主題本質上就很難切割歸類,因此導致很多老師非常疑惑,甚至有許多寶貴的課程,因為難以精確分類而無法納入學程。但事實上,像這樣一路依序學習安排好的內容,遠不如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重要;教孩子如何釣魚的重要性絕不低於給他們魚吃。學校必須轉型,隨時提供孩子必要的工具,幫助他們設計規劃自己的未來,被動死記內容的填鴨式教學,無法造就能夠在未來不斷挑戰、突破自我的學生。今日的學生必須學習如何掌控使用資訊,而且是大量的資訊。由於網際網路的普及,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隨地透過網路取得任何知識,只要按一下滑鼠,就可以輕鬆取得資訊,學習者已經從被動的資訊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搜尋者,我們已經不再需要依賴老師傳遞資訊,我們需要的是,由老師協助孩子整合、消化資訊。
  一百多年前,美國評論家兼詩人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曾經寫道:「我們是文字的學生:從小學到大學一路沉默無語,這樣過了十年或十五年,最後畢業時腦袋一團漿糊,死記了一堆文字,卻一無所知。」愛默生畢業於哈佛,於一八八二年逝世。如果愛默生能復活過來,置身於現代世界,他會不知道如何到圖書館查找自己的著作,也不敢相信可以透過網路(如Amazon.com網站)直接訂書,但他依然會對全國各地的學校感到熟悉,他的評論也依然具有相當的重要性。活在今天的世界,愛默生會發現隨著世界變得複雜不堪,教學也更困難了,光是具備知識已經不夠,孩子們很清楚這一點,他們渴望能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然而老師的被動式教學方式使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儘管老師們也不希望這樣;但是一旦學生失去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老師將很難再點燃他們的熱情,或開發他們的優點了。
  教學是人類行為中,最複雜的互動之一,因此家長、老師和學生都應該共同參與。為了發展學生的優點,使學習持續不斷,三方之間必須存在高度的信任、彈性、創造力和相同的決心。孩子們必須參與這個過程,因為他們是教學互動的關鍵角色,他們會透露潛能的端倪,幫助老師和家長發掘他們的優點,家長們也可以幫忙找出孩童有興趣的主題,以及學校該教哪些科目。每當我想到邀請孩子們參與學習的過程,並且用心傾聽他們的想法,就會想起我的朋友珍妮的女兒瑪莉。
  瑪莉.洛克威爾就讀七年級時,深受家中後院裡那座藏在藤蔓叢裡的建築堡壘所著迷。當時,他們一家人住在南佛羅里達州,那裡植物繁茂,還有許多鬆軟黏稠的蕨類及苔蘚。有一年三月,瑪莉新交的好朋友凱特琳每天都到城堡裡一起玩,雖然她們已經有點過了玩城堡遊戲的年齡,但這座城堡可是非比尋常。她們兩人從三條街區外的一間公寓後面的溝壑裡,挖掘出兩張舊椅子、一張防水帆布和幾個黏土罐,放在城堡裡,城堡外則用貝殼和石頭裝飾。她們還用磚塊和木板打造了一個小書架,放置她們的筆記本、放大鏡、小鉗子和雙筒望遠鏡。當春天快要來臨時,瑪莉和凱特琳待在城堡中的時間越來越長,我的朋友珍妮──瑪莉的媽媽,也越來越擔心。
  後來證實,瑪莉和凱特琳並不是在嗑藥,或是從事其他不良活動,她們只是在研究大自然。瑪莉和凱特琳花了好多個下午待在城堡中,兩人因為對大自然有共同的興趣,友誼也漸漸加深。她們捕捉各種昆蟲,並且逐一分類,把牠們帶殼的身體放到小玻璃罐裡,偶爾還會解剖比較大隻的昆蟲。
  她們在筆記本裡,詳細描述各種昆蟲周圍的植物類別、各種昆蟲移動的方式,以及哪些昆蟲是鳥類的最愛。這兩個女孩因此成為親密的好朋友,她們分享著一個祕密的活動,既好玩又像在探查,而且只有她們兩人知道。
  「這是瑪莉這個星期的歷史家庭作業。」珍妮邊說邊塞了一張活頁卡到我手中,「整份作業她連碰都沒碰一下,每天就像個小孩子一樣,直往後院城堡裡跑。我真的很納悶,以為她們在施行某種巫術還是什麼的,妳沒看到城堡裡到處都是裝著昆蟲的玻璃罐嗎?」
  我看了一下那張活頁卡:

星期一:莎士比亞名言佳句,閱讀並了解涵義。《伊莉莎白時期》(The Age of Elizabeth)
星期二:《理性的時代》(The Age of Reason)。
星期三:工業革命,觀看製造廠影片。
◎作業:閱讀第五二六∼五三○頁,並做筆記。
星期四:看完製造廠影片。
◎作業:閱讀第五三○∼五三六頁,並做筆記。
星期五:工業革命測驗。


  我笑了出來,瑪莉的老師對七年級生指定的一週作業,簡直比我整個大學階段的學習內容還多。
  「妳知道嗎,珍妮,妳應該讓她們保留那個城堡,甚至鼓勵她們多探索城堡,因為她們真的非常熱衷,她們真的是在學習,真正地在發展她們對大自然濃厚的興趣。長大以後,她們會記得的,是城堡裡學到的知識與經驗,而不是教科書裡有關工業革命的四頁內容。」
  「妳在說什麼?難道要放任她們整天沉溺在城堡裡玩耍,不上正課?」
  「我當然不是這個意思,我只是認為妳不應該否定或小看她在城堡裡學到的經驗,不要貶低主動學習的價值。至於她在學校的課業,我覺得各科的要求太多了,而且課堂和課本上學到的知識,並不一定比城堡中的親身經驗、主動學習有效。我只是提出這點看法讓妳想想。對了,妳是怎麼找到這張作業卡的?」
  「這張卡就釘在城堡旁邊的樹上,我以為是什麼巫術符咒,把我嚇壞了。」
  「唉,如果我們的孩子一週內真的有辦法吸收、學習到這麼多知識,那才真是法力無邊呢!」

第2章 標準化的教育體系弱化了孩子的能力

把我們的教育系統標準化,適足以毀滅個人特質,徹底瓦解教育的功能,弱化而非強化教育的成果。
──哈維.庫欣(Harvey Cushing, 1928)


  還記得一九八三年推出的捲心菜娃娃(Cabbage Patch Kids)嗎?才一上市就受到熱烈喜愛,更在耶誕時節,造成爸爸媽媽們在商店裡拳腳相向、瘋狂搶購架上僅剩的幾個娃娃,還因此上了夜間新聞。這些頂著塑膠頭的布娃娃這麼大受歡迎的原因之一是廣告的噱頭:可以讓小朋友們「認養」,另一個原因是每個娃娃都是獨一無二的。為了讓這些獨特的娃娃個個具有與眾不同的臉龐、服裝和膚色,必須用電腦設計出幾百萬種細微的差異,才能生產出來。最諷刺的是,這股捲心菜娃娃狂潮恰巧發生在美國「全國優質教育委員會」(National Commission on Excellence in Education)出版《危機中的國家:教育改革執行要點》(A Nation at Risk: The Imperative for Educational Reform)報告那一年。捲心菜娃娃所掀起的狂熱,顯示大眾對獨特的渴盼,而這份《危機中的國家》報告卻制定了抹煞個人特色的標準化目標。這份報告廣泛使用「危機」這個字眼,強調學童的各種行為表現,嚴厲批評當時美國教育的狀況,從下文所示的報告第一段內容,我們不難推測報告全貌:

  我們的國家正面臨著重大危機:不論是商業、工業、科學、科技創新各個領域,美國素來所向無敵,然而現今卻被全球各地競爭對手所超越。這份報告只是探討造成這個嚴重問題的眾多因素之一,但這項因素是支撐整個美國經濟繁榮、社會安全祥和的磐石。藉此,我們要向全美民眾報告,雖然美國的各級學校誠然有著優良的歷史與傳統,培育出無數的優秀人才,對國家貢獻非凡,但是現今美國社會的教育,卻已經從根基開始腐化,日益擴大的低劣教育品質,嚴重地威脅著我們國家與人民的未來。

  這份報告向全美傳布的諸多錯誤假設之一是,如果學生之間的競爭加劇,就能夠打造一個具有全球經濟競爭實力的國家。宣布美國已經喪失競爭優勢之後,報告又接著說:「我們的社會和教育機構似乎已經迷失了教育最基本的目的,以及要達到這些目的必備的崇高期望與紀律要求。」
  不幸的是,這份報告對於重振學校和學生的傑出表現所提出的針砭,完全無法鑒別學生個人的特殊才能或發展他們的優點。《危機中的國家》報告是一份把焦點放在「缺點」上的報告,只是增加美國人民的恐懼與不安,雖然主要目的是為了挽救國家危機,卻適得其反。
  這份報告不只缺乏有力的資料和證據,支持美國已在世界經濟上落後其他國家的說法,教育委員會還比較了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成績,以及將美國學生的測驗分數日漸下降的焦點放在下面這些項目上,呼籲全國民眾關切:

◎ 高中學生標準化測驗的成績
◎ 大學SAT學術性向測驗
◎ 大學成就測驗(College Board Achievement Tests)
◎ 花在寫作業的時數(建議加長)
◎ 增加四年制公立大學的數學補救教學課程(例如,增設「數學99」、「數學100」。【譯註:美國以101代表基礎課程,如「數學101」代表「基礎數學課」。有鑒於現在美國大學生的數學程度實在太差,《危機中的國家》報告建議要增開內容更淺顯的補救課程。】)

  許多美國人似乎很贊同教育委員會所下的結論,因為美國人最愛比較,和世界上其他地方不同。英國領導專家暨暢銷作家及演說家馬克斯.巴金漢(Marcus Buckingham)指出,英、美兩國文化有一個很大的差異,那就是英國並不是一個非常注重競爭的國家,他笑稱英國就像全世界國家中的AVIS,秉持全球租車公司AVIS一貫的精神:「我們比別人更努力(We try harder)」,可是卻從來沒有贏過任何比賽。他說:「相較起來,美國是個最具競爭性的國家,我怎麼知道這一點呢?因為你們凡事都要丈量計較;只要看看你們的體育版就知道,競爭對手愛極了計分表和數據,因為可以丈量,就便於比較;如果可以比較,就能刺激競爭;如果有競爭,就有機會成為贏家。」
  《危機中的國家》報告提出許多建言,目的是要幫助美國,重新成為世界各國中的「贏家」。舉例如下:

◎ 廢除高中課程的選修科目,以及學生的自由選擇權。
◎ 開發新的基礎課程,將表演藝術和美術課程改為基本課程之外的輔助課程。
◎ 提高大學入學門檻。
◎ 各學校所有的學生升級時,都必須參加標準化成就測驗,尤其是高中升大學時。
◎ 教科書標準化,加強內容。
◎ 指定更多作業。

  事實上,在低年級時舉行過多測驗,不但會妨礙老師授課,還會剝奪老師指導閱讀、寫作、解決問題的時間。這個重要時期是無法重新來過的,這是兒童的頭腦對新觀念吸收力最強的時期,是他們學習「如何學習」的重要階段。
  究竟有多少人相信,任何標準化的測驗能確實反映出孩子的智力與能力?或是相信一套標準就可以涵蓋所有不同類型的孩童?這樣的假設,幾乎全盤否定我們對兒童發展所有的認知,老師和家長們都知道這一點。當老師和家長們有機會停下來觀察、思考孩子的狀況,幾乎沒有人會認同測驗分數能代表他們的孩子。老師們花在幫助孩子準備這些測驗的時間,更進一步反映出一個陷溺於自我缺點導向的體制。下面這個故事,說明師生為了準備這些測驗,反而妨礙了真正的學習。

我們的教育扼殺了孩子對學習的熱愛

  去年三月的某一天,我的朋友蘿拉突然必須帶她的幼兒到醫院急診室縫合傷口。她打電話給我,問我能不能去接她四年級的兒子傑夫,還有跟傑夫共乘的三個同學。我當然立刻說好。然後,下午二點四十分,這四位小朋友放學走出校門。等我自我介紹完後,他們把書包拋到車尾,傑夫驕傲地自稱老大,就跳到前座來坐在我旁邊,他使力將安全帶拉過肩膀繫緊,扣好之後,就靠過來按暖椅按鈕,其實當時車內氣溫將近攝氏二十度呢!「酷斃了!」他叫著說,然後轉身看看同學有沒有看到他在耍酷。
  卡菈、崔佛斯和富蘭克林都端坐在我的旅行車後座,繫好安全帶,我慢慢地把車駛離學校。
  「怎麼樣,今天上學都學些什麼?」我問道,從後照鏡看他們的反應,卡菈看著我,揮了揮手。
  「我們做模擬測驗。」崔佛斯雖只是個小小男孩,說這話時卻略帶嘲諷的語氣。
  「怎麼說?」我又問。
  「模擬測驗就是為真正的考試做準備啊!我們練習怎樣加快閱讀題目的速度,還練習怎麼填塗選項。」崔佛斯用平板的語調解釋,態度有點尖酸。
  「你覺得很生氣,是因為你沒得到證書。」卡菈罵著說。
  崔佛斯還嘴說:「誰稀罕?那些證書根本就是無聊的東西。」
  「你們在說什麼證書啊?」我問,順便試著緩和氣氛。
  「得到證書,就是代表速讀得高分。」傑夫回答我。
  「什麼樣的速讀?」我一邊問,一邊努力辨識路標上已經褪色、其實是已經完全看不清楚的路名。
  「我們先閱讀一本書,然後做電腦測驗,如果答對很多題,就會得高分,每週考最高分的幾位同學可以得到證書。」卡菈很驕傲地解釋著。
  「簡直就是愚蠢的活動。」崔佛斯嘟噥著說。
  「你們喜歡讀什麼書?」我問他們。
  「我喜歡讀《B就素Betsy的B》。」卡菈說。
  「《B就是Betsy的B》啦!」崔佛斯嘲笑她。
  「崔佛斯,別鬧了。你喜歡讀什麼書呢?」我問他。
  「我討厭閱讀。」他說。
  「喔,真是太可惜了,為什麼討厭閱讀呢?」
  「啊!快轉彎,這是我家的巷子!」富蘭克林尖叫出聲。
  我錯過了那條巷子,得繼續開兩條街,才迴轉開回他家的巷子。停車後,我下去幫他把書包拿出來,天啊!他的書包大概有九、十公斤重。他說:「妳剛才沒問我,我以前本來也很喜歡閱讀,我讀完全套雷蒙尼.史尼奇(Lemony Snickett)的故事書呢!我最喜歡的是《波特萊爾大冒險》(The Penultimate Peril)。我想妳應該會想知道為什麼,因為雷蒙尼.史尼奇讀過寄宿學校。傑夫說妳也讀過寄宿學校。不過,我現在已經沒那麼喜歡閱讀了,因為老師強迫我們要讀得很快,好像書裡面只有幾個重要的地方,也就是考試的重點。而且,我也沒辦法像以前一樣享受沉浸在書中世界的感覺,因為我老是想著不知道考試會考哪些部分。謝謝妳送我回來,福克斯阿姨。」富蘭克林把書包扛在右肩上,我看著他急忙跑回家從後面進去。我回到車上,發現卡菈和傑夫在偷笑。
  「什麼事這麼好笑?」我問他們。
  「富蘭克林跟妳說些什麼啊?」傑夫笑得有點邪惡。
  「他有沒有告訴妳,他是全班閱讀最低分的學生?」卡菈也竊笑著。
  「富蘭克林快不行了,我打賭他一定會被留級。」崔佛斯嘲笑著。
  「你們別胡鬧了,我認為他是個好孩子,你們應該對他友善一點。」
  「但是他的名字旁邊總是會被打勾。」卡菈叫著說。
  「打勾?」
  「是啊,如果有人犯錯,老師就會把他的名字記在黑板上,如果一犯再犯,老師就會在他的名字旁邊打勾,讓全班看見。」
  「那,富蘭克林到底是犯什麼樣的錯呢?」我好奇地問。
  「他老是沒舉手就先發言。」
  「他經常發呆。」
  「老師叫我們要正經一點的時候,他常常笑出來。」
  「我了解了。」我說,之後就安靜地開車。不幸的是,這種現象發生在越來越多的美國學童身上。考試壓力越重,學生就對學習越興趣缺缺,因為他們感受不到學習這件事跟實際的生活有任何有意義的關聯,測驗分數並無法從學童的內心引發他們的興趣。

標準化與個別化的教育有什麼不同?

  現在的美國教育體系是以標準化的測驗分數來決定孩子的成功與失敗。今天,單憑一次標準化測驗的結果,就可以當掉他們,或者不許他們修習高階課程或特殊學校,甚至拒發高中文憑。
  最近,一位父親打電話到我的辦公室,問我他能不能付費,讓他的女兒再參加一次SAT測驗先修班。她才十年級,所以我問他,他女兒已經參加過多少次先修班。他告訴我她已經修完兩門課,每門學費要五百多美元,但是模擬考的成績還是非常不理想。他的女兒暑假花了將近三星期唸SAT先修課程,越唸越焦慮,這位父親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問他對女兒的期望是什麼?他說他擔心,女兒將來如果申請不到任何大學,她的未來就毀了。每一年,家長似乎有越來越早開始擔憂孩子大學入學能力的情形。我給他的建議是,省下這些錢吧,停止擔憂,也給他女兒多一點時間享受青春期,有時候家長過度擔憂孩子的未來,孩子反而無法享受當下;童年歲月,可是一去不復返的,這是孩子們可以盡情創造、夢想的時光,到頭來,反而是這些童年時期發掘、培養的特質,能夠幫助他們進入大學,效力不亞於SAT測驗的高分成績。
家長大多知道,過分強調標準化測驗有損孩子的心靈健康,但是很多家長並不了解,這也是不當的教育方針。不可否認,標準化測驗的確有它的優點,但是有更多因素導致這類測驗無法做為制定我們的教育政策的有力工具。教育工作者大多都知道這一點,也都有下列共識:

◎ 大家普遍誤以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就是測驗的範疇與內容。不幸的是,這些測驗的考題和學生在校所學的知識與目標並不相符。
◎ 標準化測驗考題大多為選擇題,而選擇題考的是學生回想知識的能力。回想是一種記憶的功能,選擇題式的考題出得再好,學生還是無法展現解決問題與獨立、創意思考的能力。
◎ 標準化測驗通常一考定生死,對老師和學生的情緒都有極大的負面影響。考完一次這類測驗後,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就會感覺希望破滅、動力喪失,進而失去學習的熱忱,於是不斷退步,難以止住這個惡性循環。
◎ 「考試高手」和「真正的學習」並不能劃上等號。考試高手只是深諳考試策略,幫他們取得高分。例如,在計時測驗中,如果遇到太花時間的題目,就先略過不做,先把會答的題目全部做完,再回頭解那些較難但分數比重相同的題目。老師們也很容易教授這些策略,幫助學生提高考試分數;教授這些考試絕招的確可以幫助提高分數,但是,這些測驗真正測驗到的是什麼能力呢?

  顯然地,一九八三年「優質教育委員會」的用意和美國學子真正想要的完全是兩碼子事。孩子們渴望擁有捲心菜娃娃,因為這些娃娃的獨特性而鍾愛不已。八○年代的孩子由衷渴盼個人特色;不幸的是,各級學校卻將《危機中的國家》報告奉為聖旨,新制定的標準化規定相當明確──加強競爭、窄化成功的定義、清楚規範一條統一的教育途徑,強迫所有學子遵循這條途徑,一概不許偏離。
  個人化特色,是我們立國的根基,也造成了捲心菜娃娃長銷熱賣,如果當時我們的教育體系也能夠回應學子們對個人化的渴望,今天我們的學校或許就能真正成為因材施教的搖籃,而課程也能真正培養成功所需的創造性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技能。
  按照定義,個人化與標準化是背道而馳的。如果我們的教育系統要真正張開雙臂、擁抱個人化教學無須懷疑的價值,就必須設計新的成就評量方式。這項挑戰需要全國上下重新對焦,大家必須試著從各種不同的表現,來評量學生個別的成績與成就感。我們的觀念必須徹底改變,就像其他任何一種過時的傳統觀念經歷重大改變時的過程一樣,必須先由個人做起;如果我們開始灌輸正面、優點導向的觀念給美國的青年學子,那麼,我們就可以為下一代以及我們自己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第3章 品牌大學的高昂代價

雖然你無法解釋你所知道的事,但是你可以感覺得到。其實這個感覺已經跟著你一輩子了,總覺得哪裡不太對勁,雖然你不知道究竟是什麼,但它確實是存在的,就像頭腦裡的一根刺,惹得你發狂。
──《駭客任務》(THE MATRIX)


  申請進入所謂的好大學的過程,競爭已經變得過於激烈,以致於許多學生只顧著擠進窄門,根本無暇思考究竟為什麼要唸大學。孩子從小到大的整個求學階段中,升大學的壓力與焦慮將孩子和父母都圍困在弱化的惡性循環裡,無能為力。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雜誌自一九八三年起,每年都評選出全美前百大優秀大學。受到這份排名的影響,家長和學子們改變了選擇大學的條件,以為大學學位的價值等同這個品牌名稱。二十五年來,這份年度排名幾乎保證SAT分數就是能否順利升學的關鍵。實際上,SAT分數根本不能反映學生的能力,以及將來在大學裡的表現。
  去年初春,我在和賓州滑岩大學(Slippery Rock University)副教務長的一席晤談中,就印證了這些問題。我們談到學校裡一位不知所措的家長,擔心她那極有舞蹈天分、人緣又好的女兒瑪姬,會申請不到大學。
  瑪姬中學的各科成績一直都很好,老師們也認為她是個好學生。我也看過她的舞蹈表演,舞台上自信滿滿的她,令我印象深刻。瑪姬演出過很多學校的音樂劇,也參加過許多舞蹈比賽。舞蹈讓她充滿動力,很努力希望成為優秀的舞者。然而,就像其他許多學生一樣,瑪姬的標準化測驗成績也很不理想,她的記性不好,而且對考試充滿焦慮感,就像其他許多女孩一樣,她比較適合「美國大學測驗」(ACT),但對SAT很頭痛。
  瑪姬從滑岩大學的舞蹈面試回來以後,大家都很為她感到驕傲。滑岩大學是賓州東部的一所小型人文學院,有很紮實的舞蹈課程,所以瑪姬才選擇申請這所大學。當時,一共有超過六十五位學生參加舞蹈面試,而瑪姬是最後挑選出來的十六位學生之一。有一天,她的母親打電話給我,語氣激動,請我跟滑岩大學教務處聯絡,看看他們是否已經決定錄取瑪姬。我本能的反應是有點漠然,認為學校理當會錄取她,因為瑪姬的學業成績不錯,又已經被選上參加他們的舞蹈課程。我建議瑪姬的母親依照一般大學的作業程序,由瑪姬親自跟學校聯繫、詢問錄取相關問題,我對瑪姬的母親解釋說,因為大學錄取評審委員希望招錄的是能夠自動自發、獨立自主的學生。一個星期後,我們學校的大學諮商顧問在自助餐廳把我叫住。
「瑪姬到現在還沒有接到任何學校的回音,她的媽媽焦急不已,妳可以打個電話給她嗎?」
  因為希望打電話給她時,可以為她們母女帶來好消息,所以我事先聯絡了滑岩大學教務處,詢問瑪姬申請的處理進度。負責處理瑪姬入學申請書的譚雅,在電話中聽起來很溫和親切,但是她卻告訴我瑪姬的SAT分數太低,錄取的可能性很低。
  「那在校成績不算數嗎?」我問。
  「我們是擔心她入學後,無法應付其他課程。」
  「你們怎麼會這麼想呢?她在我們學校一直是個優秀的學生。」
  「這倒是沒錯,但是貴校是表演藝術學校,瑪姬並沒有為一般性大學做好準備。」她肯定地說。
  「不是的,我想您誤會了。我們是一所大學預備學校,瑪姬只是花很多時間練習舞蹈,但我們也有很正式的大學課程,您看過瑪姬的成績單嗎?」
  我繼續解釋,瑪姬上大學以後,或許不會科科都得A或B,但她一定會是個好學生,主動積極地追求成功,絕對不會被退學。這位入學評審委員說她會轉告教務主任,但是要我別抱太大的希望。
  我有點不可置信,這些人究竟自以為是誰呀?我打電話給瑪姬的媽媽,告訴她我誓言爭取到底。
  「小心點。」她提醒我。
  隔天,我又打了一通電給該校教務處,接聽電話的也是一位入學評審委員,我向她保證瑪姬會是個好學生,她的回答和前一位委員一樣,同樣告訴我她向評審委員會提出這件事,但是依照瑪姬的SAT分數,她的錄取機率真的不高。你可以想像當時我有多氣餒,而且,我還來不及向她解釋為什麼不應該過分強調SAT分數,應該讓瑪姬入學,她就搶先打斷了我的話。
  「如果瑪姬申請時只附上她的ACT成績,也許不必呈報審核委員會,就有可能錄取。」
  我很快地取出我桌上的學生資料檔案夾,是當天早上我們的大學諮商顧問拿來的,我找到瑪姬的記錄,發現她的ACT成績比SAT成績好不到哪裡去,所以我又問這位評審委員。
  「我不懂,」我說,「她的ACT分數只比SAT好一些,其實我已經對妳說明過了,瑪姬並不善於任何標準化的測驗。」
  她說反正ACT分數也不作數,我問她所謂的不「作數」是什麼意思。
  這位評審委員解釋說:「不作數就是不列入排名分數考量。」
  我繼續聽她解釋。她說,他們學校必須將所有入學新鮮人的SAT成績,寄給《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以便該雜誌進行二○○六年度排行榜。如果錄取瑪姬,她的分數會把他們學校的平均分數拉下來,影響滑岩大學的排名。由於這份排行榜並未將ACT分數列入考量,即使學生的ACT分數不理想,大學通常也不在意。我謝謝塔瑪拉坦誠的回覆,然後我要求跟教務主任談話。雖然瑪姬的母親曾提醒過我,跟滑岩大學聯絡應對時,態度要客氣、謹慎些,但當主任來接聽電話時,我還是忍不住滔滔不絕地跟她理論,因為這件事關乎一個少女的未來,而不是排名的問題,我就是無法認同這種觀念,真理必須辯清。
  學校為了爭取排名,入學評審委員會不惜拒收一些真正努力向上、對社會和學校都會有所貢獻的好學生。後來,瑪姬還是被錄取了。大學第一學期結束時,她回學校探望我們,告訴我們她的第一學期成績平均達到三點五分,她看起來開心極了。
  根據二○○七年六月《紐約時代雜誌》刊出的一篇報導,莎羅勞倫斯學院(Sarah Lawrence College)、巴納德學院(Barnard College)、肯尼安學院(Kenyon College),以及其他多所小型人文學院,已經決定退出《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大學排行榜。他們體認到,大專院校的多元性就像學生的多元性一樣,學生要問自己的最重要問題是,他們有興趣申請的各個學校,之間的差別到底在哪裡?以及這些學校對他們的未來會有什麼幫助?許多學生依賴排行榜而做出不正確的選擇,入學後才發現與他們的志趣或目標不合,導致他們在大學初期就開始出現學業成績低落,感到失望與挫敗;更有些學生完全沒有意識到是選擇出錯,反而認為是自己資質太差、能力不足。那些大一唸完就休學的孩子,如果當初能有人給予適切的指導,協助他們找到更適合自己性向的學校,而不是憑藉排行榜填選志願,或許休學率就會大幅降低。許多年來,很多獨立學校的校長聯合起來拒絕提供學生的統計數據給《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製作全國高中排行榜,使得該雜誌無法出版獨立高中的排名。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相信,學校排行榜對孩子是弊多於利。我們也希望家長能體認到,每個孩子都有不相同的需求,而「不同」並不代表孰優孰劣。
  如果我們一昧追求跟自己的喜好毫不相干的成就,我們就會日漸弱化,因為這種成就無法激發我們真正的優點,反而會使我們感到空虛和挫敗。成就如果無法與我們內在真實的意義與目的產生連結,再高的成就也是一場虛空。現在,學校心理輔導室擠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求助學校幫他們抒解沮喪與焦慮。根據「美國大學健康協會」(American College Health Association)二○○四年所做的調查報告顯示,估計約有百分之四十的男學生和百分之五十的女學生表示他們曾經感到重度憂鬱,完全無法正常生活。而有百分之十四點九的學生表示,他們已經醫師正式診斷確定罹患憂鬱症。報告中也顯示,百分之六十的學生在過去一個學年來,曾有一次或多次感覺到「一切都沒有希望」。
  早自國中開始,父母就不斷叮嚀孩子要爭取優異的學業成績,否則將來恐怕難以擠進大學,孩子便開始產生焦慮感,父母的關切無形中變成一種威脅,誤導孩子相信爭取好成績比真正投入學習重要。當「擠進大學」變成家族之光,孩子將不擇手段得到漂亮的成績單,哪怕必須考試作;當孩子失去學習的動力和決心,不再願意投入、沒有參與感,就會作弊,得過且過。獲得高分、取悅父母和老師,這些都不能激發真正的學習意願。光是好成績,並不能幫助學生發掘自己的優點所在,而因為要擠入好大學而不斷強調好成績的重要性,已經導致全國許多高中生作弊成習。第二十九次「美國高中名人學生(Who's Who Among American High School Students)」的調查結果發現,全國有百分之八十課業成績優異的學生是經由作弊成為班上第一名;有百分之五十四的中學生表示,曾經在這個調查進行之前的一年內考試作弊。你不妨隨便問問任何一個中學或高中生,他們有多少同學作過弊,答案幾乎都會是每個人都作弊過。
關於作弊,讓我們來看看喬治的例子。喬治知道有一條人生道路可以滿足父母和老師的期望,那就是爭取好的學業成績、進入知名大學、找到高薪工作、結婚生子,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是喬治並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也不知道怎麼活出自我;他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誰,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有何長處,就像他的同學一樣,他也靠作弊過關。

大家都是靠作弊過關

變節的行為通常是軟弱的結果,而非刻意計畫的。
──拉羅什富科(FRANCOIS DUC LA ROCHEFOUCAULD)


  當我來到佛羅里達州西南的一所高中擔任校長,也就是喬治就讀的高中,我發現學生自訂的榮譽守則非常不適合現在激烈競爭的高中環境。
  根據這些榮譽守則的規定,任何學生只要發現有同學作弊,如果沒有向教務處報告,就和作弊者一樣是行為不良。今天,很多學校都要求學生簽訂這樣的自治榮譽守則。然而,我發現這些守則頂多只是像急救繃帶一樣,緊急為學校文化止血。其實,如果某種價值觀需要這樣的監控,往往表示它的根基已經出了嚴重的問題。
  如果我們真的對孩子有信心,就必須相信他們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壞胚子,會導致今天這種普遍的作弊現象,必有其因。基於這點,我開始探討,試圖找出迫使學生走上作弊一途背後的原因。一開始我先問學生,什麼樣的行為算是所謂的作弊?很多學生都回答作弊行為要被逮到才算作弊,理由是,現今人人作弊的情況下,只有那些被當場抓到的才算是真正作弊。
  我把這樣的論調擴及更多的學生,詢問他們的看法。我分別問男同學和女同學,以及各個年級的學生,結果發現,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抱持一樣的看法。對於學生這樣的反應,我們很自然地感到驚愕不已,然後給一個這樣的結論:世風日下、道德淪喪,青少年的正確價值觀已經蕩然無存。然而,我由衷相信我的學生並不是天生如此,因此決定更深入地探究。我問他們為什麼覺得必須作弊,而不要他們批判作弊行為的是非對錯,只是單純地想了解促使他們作弊的原因。他們給我的理由有三項:第一,因為作弊很容易;第二,因為反正沒有人真正在乎學生都學些什麼;第三,因為學生的未來繫於考試成績的優劣。從這三點,我得到許多訊息,它們告訴我,學生們相信學科的內容根本和考試毫無關聯,作弊也就變成可以接受的行為。但是,學生們終究還是希望能夠有一個值得期待的未來,並且希望相信自己能夠開創這個未來。我又問了一些問題,希望更深入了解他們的想法。
  「我們來談談你們的未來吧!你覺得你們以後還會一直作弊下去嗎?」
  有幾位學生說會,升大學後,他們可能還是會繼續作弊,可是大家都覺得自己應該不會在職場上作弊。其實,當中有幾位學生還覺得我問他們入社會以後還會不會作弊,太侮辱他們了,這些學生覺得,只要畢業以後進入職場,就可以開始真正做自己,他們覺得工作是自己選擇的,因此會尊重工作。這個反應透露出,他們並不認為高中教育是他們自己的選擇,因此難以產生參與感。
  依照他們的想法,高中只是為了進入人生的下一階段必經的比賽過程,有些孩子覺得大學教育和生活才會是屬於自己的,其他的孩子則認為要一直等到求學階段結束,才會獲得自由,但是在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獨立自主之前,人生根本無法由自己掌控,也不會有人關注他們的特質。
  對多數學生而言,作弊只是像一場學校的比賽,必須遵循兩個規則:別被抓到,也別打小報告。
  「你們是每科都作弊嗎?」我問他們。
  「沒有啦!只有一些比較無聊,或是根本不懂的科目,才會作弊。」他們承認道。
  但是,這些規則也偶有例外。
  「有時候,如果我知道老師真的很關心我,那麼,即使課程真的有點無聊,我還是不會作弊。」
  我們不必教訓學生作弊是錯誤的行為,不論這種行為是否被發現。如果要有效避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先認知,這種普遍的作弊現象,是學生對當前教育體制的一種反應,這個教育體制在無形中告訴我們的孩子,結果比過程重要。即使作弊現象明天突然消失了,這個教育體制依然會存在,繼續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因為整個教育體制依然是缺點導向,並且讓孩子感覺讀書是為了父母和老師,而不是為自己。反之,當學生能夠真正參與發掘自身優點的過程,就能產生動機,認真投入,開發培育優點而達成目標。優點就像指南針,缺少了它,人生就會迷失方向;有了它,孩子們便可以依循它的指引,在學業和生活方面都達到自己的目標,因為他們會對過程中所做的事有自主感和榮譽感。可惜,喬治並不知道如何依照自己的優點發展,導致他的生活不如所願。
  後來,喬治高中畢業後,就讀佛羅里達州的一所小型人文學院。有一天下午,就在他在那所學院第三學年即將結束的前三週,他來看我。
  「嗨!福斯老師,還記得我嗎?」
  「當然啦,喬治,我當然記得你,真高興見到你,在那裡唸書還順利嗎?」我問他,把公事暫擱一旁,請他進來坐。他皮膚曬得黝黑發亮,看起來很健康,好像經常從事戶外活動。
  「在那所學院唸書……還好啦!」他說。
  「只是還好嗎?」我感覺他好像還有話沒說出口,就追問他。
  「我只是很後悔高中沒有多唸點書。」
  「是這樣嗎?我還記得你最後一學年修高級英文課(AP English),不是指定要唸很多書嗎?」
  「喔,那門課嗎?」他有點不好意思地笑著回答,「那些書我一本也沒唸,很可笑吧?我得到A的成績,而且考試得三分(譯註:依照北美課業考試系統,滿分為五分),可是其實我一本書也沒唸。」
  「高階課程的考試要怎麼作弊?」我驚訝地問。
  「高階課程考試沒辦法作弊,我只是從老師講課時,知道那些書的大意而已。」他誇耀地說。
  「其他方面怎麼樣?」我有點擔心地問他。
  「就是很困擾,不知道到底要主修什麼科系?」他有氣無力地回答。
  「那你究竟對什麼比較感興趣?」我問。
  他面露戲弄的神情看著我,彷彿在說:「要是我知道,還會煩惱嗎?」
  所以我換個方式問他:「我的意思是,有什麼事是你非常喜歡做的,總是盼望趕快有機會再做那件事?」
  「我喜歡做的事,都跟學校沒關係。」他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