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享網 > 書系介紹 > 親子生活教養系列 > 孩子有學習問題怎麼辦?
孩子有學習問題怎麼辦?
Même pas grave ! L'échec scolaire, ça se soigne
作者:奧力維耶.雷沃爾(Olivier Revol)
繪者:
譯者:鄒敏芳
叢書系列:奧林專區親子生活教養系列
書籍編號:OLPA017
ISBN:978-957-0391-81-7
288頁 / 平裝 / 21.5 cm × 16 cm
出版日期:2007 年 12 月 21 日
定價:270元 / 優惠價:243


聰明卻不專心、機伶卻愛欺負同學、
口語能力強卻無法讀書、智商高卻上課愛搗蛋……
孩子會這樣是故意找碴嗎?
享譽法國的兒童神經科醫師奧力維耶.雷沃爾,將告訴你孩子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
並提供你方法,協助孩子克服學習障礙!

 


  作者以他感性的文筆、專業的知識、多年的實戰經驗,以及許多案例,讓父母、老師、所有關心孩子的人了解,不管孩子有什麼樣的學習問題和學習障礙,只要有大人們適當的幫助,就能提升孩子的學習成果,改變他們的人生!

  就像這些孩子一樣,許多父母可能也正遇到同樣的狀況,而傷腦筋不已:

◎「凱文的導師再也無法忍受他的不斷吵鬧,從開學以來,我們已經被要求到校面談兩次了。我們該怎麼辦?」

◎「奧荷莉不想上國中,她每天早上都喊肚子痛,還說學校的課程太難了。請告訴我,我該怎麼辦才好?」

◎「我受不了了……我兒子奧斯卡又被退學了!再也沒有學校願意收他了。我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問題,您可以幫我嗎?」

◎「馬克欣總是無法很快入睡,於是變得越來越晚睡,隔天他還沒去學校就已經累了……」

  你的孩子也是這樣嗎?不但讓老師抓狂,更是把你搞得氣極敗壞、疲累不已,但卻又讓你心疼不已?孩子上課不好好學、行為不佳、愛搗蛋惡作劇……孩子做出這樣的行為是故意的嗎?這樣的孩子就是壞孩子嗎?他們真的無可救藥了嗎?其實,這樣的孩子並不是「笨蛋」,更不是不愛學習的孩子,他們只是可能有生理上或心理上的問題,所以造成他們的表現和一般孩子不一様。這些問題可能是失語症、失讀症、懼學症……如果你因為孩子的這些學習問題而傷心難過、不知所措,那麼,作者在書中所提出的解決方法和建議,將給你和孩子帶來無限的信心與希望。

  就像作者所說的:「孩子絕對是想進步的,也知道應該盡力去做,所以大人要做的是讓孩子知道:『我不是自己一個,還有人會幫我!』」孩子最需要的是有人陪著他,並分擔他的痛苦。心理上的支持絕對是幫助孩子擺脫學習困境不可缺少的力量。相信每位父母、每個家庭、每個孩子都能從這本書中得到最有用的幫助。

 

 

原文書名:Même pas grave ! L'échec scolaire, ça se soigne

原出版語言:法文

 

 

【關於作者】
奧力維耶.雷沃爾(Olivier Revol)


  奧力維耶.雷沃爾醫師,47歲,兒童神經科醫師,著有多本關於智力早熟、過動症以及各種學習障礙的相關書籍。20年來,在法國,他幫助了許多擁有不同能力的孩童,發掘上課學習的樂趣。

 

 

序—讓孩子的學習更好!

  對於學習有問題的孩子,我曾經遇到過安東、艾略特、馬里克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孩子。在與其他醫師、教師和家長的合作下,我們一起為這些孩子們找出了解決的方法。
  為了保有這些孩子和他們家庭的隱私,書中所提到的名字都是化名,唯一不變的是他們確實曾經都不喜歡學校。
  這些孩子的經歷只是無數案例中的其中幾個。我希望這些案例不只對那些擔憂的父母們有幫助,同時也對他們的兄弟姊妹,還有所有將上學當做是一場惡夢在對抗的孩子有用,我希望有一天上學能夠成為令他們快樂的一件事—每個孩子都樂於學習、樂於遊戲、樂於成長……
  這本關於孩子的學習問題、關於這些小病人的書,如果沒有整體醫療團隊的協助,將無法完成、付印。育兒員、心理學家、教育學家等專家們,所有期待看到這本書、想要了解的人,以及曾經付出的所有人,我要對你們致上最崇高的敬意。
  學習障礙絕不是一種宿命!這本書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幫助孩子和父母擺脫這個錯誤認知!


~後記~
  
  現在,我還是會陸續得到安東、艾略特、馬里克以及其他孩子的好消息。當然,他們的成績仍有不理想的時候,但大部分時候,他們都有很好的表現。想想,他們得多努力,才能有這樣的成果!
  我想把這本書獻給—
  想要知道為什麼學習是如此困難的人。讓我們藉由這本書,一起認識學校,認識那些讓人比較不害怕的學校,更棒的是認識那些能夠給人渴望成功的學校……

  這本書也要獻給—
  那些需要一次次迎戰新學期的人們:新的老師、新的朋友、新的中學生活……

  最後,這本書還要獻給—
  在一個不斷更新的成長環境中,還不確定學習障礙是可以被治療的人……

 

 

 

序──讓孩子的學習更好!

Chapter1孩子的學習問題是可以解的
1 孩子沒法好好學習,真讓人煩惱!
孩子的學習問題一籮筐
五○二診間的寄宿生
「有人懂我的感覺真好!」

2幫助孩子讓一切上軌道
「我知道我很沒用!」
指引孩子走在學習之路上
案例1 奧荷里安:老師和父母一起為孩子建立一個嚴格的規範
案例2 悌寶:和父母有段距離,對孩子也會有幫助
案例3 蔻哈麗:讓老師真正了解孩子的問題
案例4 娜塔莎:父母之間的關係不佳也能成為極大的破壞力量
找出阻礙孩子學習的原因

Chapter 2 這些孩子的未來仍充滿希望!
1 失語症:想說卻沒辦法
案例1 馬修:一個聰明卻無法說完整句子的孩子
案例2 維吉:渴望說話的雙眼
案例3 湯姆:棘手的青春期

▼對父母和孩子都有用的知識
失語症是什麼?
失語症應該怎麼治療?

2 失讀症:想讀卻根本看不懂!
案例 安東:一個不適應學校生活的孩子

對父母和孩子都有用的知識
失讀症是什麼?
如何確定孩子是否患有失讀症?
讓學校知道孩子有失讀症的問題
「異常」的孩子也能撥雲見日

3 注意力缺乏過動症:一個無法控制自己的孩子
案例1 喬丹:「我太好動了!」
案例2 楊恩:「我多希望自己有這個能力……!」

對父母和孩子都有用的知識
過動症是什麼?
過動症是可以精確診斷出來的
只有正確的診斷與治療才能幫助孩子過正常的生活
讓過動的孩子生活有紀律的小訣竅
過動兒也有機會大放異彩

4 早熟:嬌小的身型,超齡的思想
案例1 安柏:一個覺得老師很無能的九歲孩子
案例2 堤孟天:他真的沒救了嗎?

對父母和孩子都有用的知識
智力早熟是什麼?
愈早發現對孩子愈好
早熟的孩子有什麼不同之處?

5 強迫症:不斷重複某種行為來得到安撫
案例 馬里克:被恐懼、煩惱困住,無暇學習的孩子

對父母和孩子都有用的知識
強迫症是什麼?
如何幫助孩子擺脫強迫症的困擾?

6 憂鬱症:不是孩子會有的病?
案例 維珍妮:一個壓抑憂鬱情緒的孩子

對父母和孩子都有用的知識
憂鬱症是什麼?
為什麼孩子會有憂鬱症?
如何知道孩子是否有憂鬱症?
憂鬱症在青少年身上更加嚴重
父母應該怎麼樣面對孩子的憂鬱症?
最糟的或許已經過了

7  不協調症:反覆無常,缺乏條理
案例 艾略特:一個記憶天才卻沒有學校願意收留的孩子
找出問題

對父母和孩子都有用的專業知識
不協調症是什麼?
如何分辨不協調症?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8 懼學症:真的是因為害怕學校嗎?
案例 湯姆:一個總是想盡辦法不去上學的孩子

對父母和孩子都有用的知識
懼學症是什麼?
孩子為什麼會有懼學症?
如何治療懼學症?

Chapter 3 陪伴孩子走向健康之路
1 藥物真的對孩子不好嗎?

藥物只是孩子克服學習障礙的催化劑
一個經驗豐富的醫師對孩子來說很重要
藥物絕不是第一

2 為孩子做檢驗的工具與目的
智力商數(IQ)有什麼用處?

3 處理孩子的「學習」問題
案例1 動作笨拙的保羅
案例2 煩躁不安的雷恩
案例3 粗心大意的雷恩
案例4 聽寫有困難的吉米
案例5 閱讀有困難的吉米
案例6 智力早熟的雨立斯

結論:給孩子一個重新出發的機會

後紀
附錄

Ⅰ 給教師們的小建議
Ⅱ 附錄小詞典

Part 1 孩子的學習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1 孩子沒法好好學習,真讓人煩惱!

  星期一早上十點。
  電話開始響起,接下來的兩個小時,我馬不停蹄地接電話。
  在這兩個小時中,不管是家長、老師或其他醫師,只要有問題都可以隨時打電話給我。這些人大多數我都不認識,他們打來主要是想得到一個意見、一個建議或一個分享,尤其是在緊急情況下,希望我可以和他們一起做決定。
  這些來電,每一通都非常珍貴,因為它可以預防危險情況的發生、可以給對方抒發情緒和安慰的機會,也能讓我與病人之間維持密切的聯繫,還能讓住在比較遠的人不用來往奔波。每一次,當我接起電話,聽到電話另一端傳來稚嫩的聲音:「跟你說一件讓你開心的事,我這次考得很好哦!」總是令我感動不已。雖然「線上」諮詢服務的效果只如汪洋中的一滴水,而且還得時常面對滿線時的手忙腳亂,但是對於這項服務,我倒是感到挺自豪的!
  每一天,每一通電話,都會傳來不同的故事情節,不同的聲音則表達出他們的憂愁或憤怒。這些聲音中藏有不安的思慮、情緒已達爆發的臨界點、苦處與絕境……當然,當問題有進展或是找到解決方法時,家長或孩子的情緒有了宣洩的出口,電話那端也會傳來喜悅的聲音──這樣的聲音總是讓我感到很欣慰。
  線上諮詢的方式已實行好幾年,每個不同的新個案仍不斷給我新的刺激。雖然這些電話有令人備感絕望的,但也有深具鼓勵性的,而,正是這些感人的對話才不斷地激發了我的衝勁和熱情。每個星期我就是這樣開始我的工作,對我來說,這是非常神聖的兩個小時!

孩子的學習問題一籮筐

  「醫生,凱文的學前預備課程(註1)從一開始就很不好。他的導師再也無法忍受他的不斷吵鬧,從開學以來,我們已經被要求到校面談兩次了。凱文的導師希望他可以在諸聖瞻禮節(註2)的假期前去看學校心理醫生。我們該怎麼辦?」

「醫生,奧荷莉不想上國中,她每天早上都抱怨肚子痛,還說學校的課程太難了,可是她以前並沒有這種問題。請告訴我,我該怎麼辦才好?」

「醫生,我受不了了……我兒子奧斯卡又被退學了,我真的不知道還能把他送到哪所學校!再也沒有學校願意收他了。奧斯卡連一點努力都不願意,不然以他的能力絕對可以跟得上學校課程的。我們看遍了醫生,都無法找到問題所在,您可以幫我嗎?」


譯註
註1 在法國,每個孩子在讀完幼稚園進入小學一年級之前,會有一年的學前預備課程,是正式學習之前的學前訓練課程。
註2 每年的十一月一日是法國的國定假日諸聖瞻禮節,也被稱為法國的萬聖節。照禮俗來說,更類似中國的清明節,除了祭弔為國捐軀的先烈之外,也是家庭祭祖的時節。

  
要在線上安慰這些母親一點也不容易。儘管我總是會在與病患見面之前先給予一些建議,但等我們見面了往往已經是好幾個星期之後的事了,因為約診名單不斷加長,我的行事曆早被那些關於學校毀謗訴訟的會議行程給填滿,而且還有成堆的待診資料。這些無奈的求診說明多得數不清。許多父母們看著自己的孩子被一個個的學校拒絕,在無計可施之下只好求助於我,希望我能幫他們的孩子一點什麼忙;必要的話,他們甚至願意讓孩子住院、接受診治。
  當然,在這兩個小時內二十幾通幾乎沒有間斷的電話中,偶爾也會傳來好消息:「她現在沒那麼衝動了,越來越能控制自己,學業也越來越上軌道。您開的藥對她真的很有幫助,也許那些藥真的能拯救她的學業。」
  我也常會看看我的小病人的作業簿,因為他們的成績曲線通常會跟著他們的生理健康曲線起伏。我一直認為──心智發展得好,在校的學習發展也會好。

  「盧卡斯上課時還是不夠專心,反應也還是很慢,但是他的成績已經漸漸進步了。我把他的成績單寄給您看……」

  在與家長取得共識後,瑪塔莉的中學校長打了通電話給我:

  「我最擔心的問題是瑪塔莉的心態。她跟一般學生不同,很容易緊張,對自己沒有信心。我擔心她不適合升上國三……我在想是不是應該建議她轉唸職業訓練班……」

  我很喜歡和孩子們的老師聯絡,因為他們對孩子的用心是我在做診斷時非常重要的參考依據。由於這些老師也很重視我的意見,因此當我以我的專業理由來建議他們不要向學校提出留級時,我總是會詳細地向他們解釋、說明,希望他們是在真正了解的情況下才接受我的建議。
  實際上,我的小病人們都很脆弱,在他們求學生涯中的每個重要時候,都不能有任何一刻的疏忽;遺憾的是,還是有一些舊疾復發的病例。

  「醫師,幾年前您曾經看過我兒子,那時是因為他在學前預備課程有問題。
  「本來一切都滿順利的,但是在他國一開學後,不知怎麼了,他的行為開始變得叛逆,又回到以前的樣子,上課不專心……」


  我對雅尼克的印象很深,他是個緊張大王,但絕對有能力唸國中。我得在兩個會診中排出時間,和他見一面。我必須跟他談談。
  家庭醫師與小兒科醫師都是很細微的觀察者,他們通常是及時治療的第一線戰士:

  「嗨,奧力維耶,我這裡有個小病人迪耶哥可能需要你的幫助。他媽媽剛剛帶他來我這裡。迪耶哥的幼稚園要他退學,因為他常常咬同學。我不知道要怎麼解釋這種憤怒與暴力情結。我想這比較屬於你的領域,你能幫我這個忙嗎?」

  語言治療師也是我很重要的合作夥伴:

  「您好,我的病人帝寶正在矯正他的發音異常。他的幼稚園老師一直認為他的朗讀能力不夠好。直到目前為止,帝寶似乎絲毫沒有進展。我開始思考他是不是還有其他問題……您能幫助我找出我可能忽略掉的細節嗎?」

  每個星期一早上,這樣的電話諮詢幾乎占滿線;尤其每學年期末,可說是最令人緊張的升級角力戰,電話諮詢在這段期間簡直多到快燒掉電話線了!

  「醫生,這件事很緊急,下星期一有個升級會議(註3),您認為雨果能夠接受自己被留級的結果嗎?還是我應該為他爭取升級?」

  「嵐斯洛沒有通過升級考試。學校根本沒有看見他的努力。星期四有一場上訴委員會(註4),您可以幫我寫封信解釋一下他的學習障礙嗎?」

  「醫生,我的女兒現在唸高一,狀況不是很好。有人說她的程度不夠,可能會被留級。我聽說過智力提升這樣的事,請問您知道可以和哪個單位聯絡嗎?」

譯註
註3 在法國,每個學年末,學校的所有老師會召開一個升級會議,逐個討論每個學生的升級事宜。他們會依據學生的每科成績與在校表現來決定每個學生是否能夠升上下一個學年。
註4 在升級會議之後,被告知必須留級的學生和學生的家長可以提出上訴。這時學校會針對上訴申請組成一個委員會,並召開委員會議。與會人員不只有老師,可能還會有其他校務人員及相關專業人士,根據學生與家長所提出的相關資料重新審核學生升級的要求。


  我的工作內容還包括:依照問題的輕重緩急一一做回答;提供父母們其他相關聯絡管道,告訴他們如何與各類協會聯絡,或是介紹一些特殊機構,為憂心、失望的他們開扇門……
我發現很多父母心中成堆的煩惱都是自找的,有時候,他們其實只要透過一通電話,就能消除這些無謂的煩惱了:

  「還不到下午五點,馬克欣已陷入極度的痛苦中,他的焦慮、恐慌開始逐漸擴大,甚至為了要幾點睡覺跟我爭執不休……這個情形已經影響到他的功課。每次上床後,他總是無法很快入睡,於是變得越來越晚睡,隔天他還沒去學校就已經累了……」

  馬克欣八歲,我認識他一年了。這個睡眠問題跟他的焦躁有很大關係,於是我給了這個小男孩的爸爸幾個建議──
● 在他的床邊陪著他,花五∼十分鐘跟他聊聊他所「擔心」的事。
● 給他一杯加了橙花的糖水,告訴他這杯「神奇糖水」可以讓他安穩入睡。
● 最後,在房間內留一盞小燈,並堅定地對他說:「現在,該睡了,不許再多想。」
  除了線上諮詢的工作之外,我也在里昂醫院擔任神經生理科主任。我工作的地方就在醫院的五樓,我們把這裡叫做「502」診間。通常,有學習障礙的孩子經過諮商後,情況較複雜的就會被送到這裡住院幾天,接受檢查與觀察。

502診間的寄宿生

  每個禮拜,都會有十∼十五位的孩子住院,接受醫師的診斷與評估。雖然有很多孩子的狀況相當複雜,但是卻從未嚴重到令人絕望的地步,而且一定都會找到解決的方法;因為,這些孩子還有關心他們的家長和我們這群努力的醫護人員。對那些試過所有方法的父母們來說,我們或許是他們最後的一線希望了。
  午餐時間,我站在餐廳的玻璃窗外,觀察著坐在餐桌前的每個孩子。有些孩子的小臉蛋上帶著微微緊張的神色,似乎不知道該怎麼放鬆自己,有些是正步入青春期的傢伙,毫不掩飾地表現出待在這裡的不耐煩。
  這些孩子的年齡從三∼十六歲都有。剛來到這裡,他們個個就像是才住進寄宿家庭的小留學生一樣,不自在又有防衛心。在這樣的團體中,有相同特質的人通常會聚在一起,如好動的人會自然地玩在一起。這是正常的。在這個「小鬥士」團隊中,彼此能互相了解,也才能互助合作。
  我發現這些孩子並不太在意穿著白袍的醫護人員,其中有幾個甚至覺得自己在這裡還多了幾個傭人……對他們來說,醫院根本沒什麼大不了的,比較起來,怎麼樣都比上學好!
  在三∼五歲的那一桌,護士正在安慰一個靜靜啜泣的小女孩。護理長告訴我她一直不肯說話,沒有人知道為什麼。
  這時幾個已經接受過諮商的孩子過來跟我打招呼,包括:因為必須重修學前預備班而患了嚴重焦慮症的六歲男孩,小聰明卡托;八歲了卻幾乎不能閱讀的害羞妹妹愛蜜莉,還有學什麼就忘什麼、愛吵架的卡若麗。
  餐廳裡還有打赤腳、穿著睡衣,一個人坐在角落的湯姆,他是個聰明機靈的孩子,現在卻被迫待在這裡。湯姆拒絕上學才發生幾天而已,這所學校應該多給他一點時間的!他的雙眼因為憤怒與淚水而泛紅。之所以還讓他穿著睡衣,是為了讓他接受自己得在這裡待幾天的事實。這樣做雖然很殘忍,但卻是必要的!
  儘管身處緊張的氣氛中,仍有許多情況令人感到不這麼沉重:這裡有讓人打從心裡喜愛的孩子,還有用滅火器或警報器跟我們玩起「恐怖遊戲」的孩子。每次站在窗外,我得試著記住導護人員告訴我的每個孩子的名字。保持冷靜、避免加入個人的偏見,我試著記下每個孩子來到這裡的原因:他再也不想去上學……她又被留級,因為成績一直沒有好轉……他總是在上課時搗亂……他自己想被退學……沒有一個孩子知道,自己的困難除了這裡之外,還能向哪個機構求助……
  三點的下午茶過後,老師們會來到這裡,餐廳則變成教室。我把這個會面稱做「課後活動」,有點像是美術課、表演課或音樂課的課程。我們以有助於診斷為理由,要求所有孩子們一起上課。其實,這個「課後活動」與診斷並無太大關聯,只是要給孩子們多一些活動,學習如何與其他人共處,並讓醫護人員記錄他們的行為特徵。至於要判斷他們的主要學習能力(語文程度、數學能力或是行為舉止……)的好壞,主要是要由他們的腦波掃描圖或是語言治療的檢查報告來診斷。
  下課後,他們可以選擇待在遊戲室裡玩他們想玩的(電腦、遊戲足球台、看書),完全不會感覺到有人從旁監督。當然,這段期間會有幾位社工人員對每個孩子的行為舉止加以記錄。例如,是否常常重複某個動作?能夠專注嗎?專注的時間有多久?行為哪裡不一樣?會感到煩躁、無聊嗎?會一直吵著找爸媽嗎?……這些細微的線索都是我們做診斷與治療的一部分。
  待在醫院的這段期間,這些孩子們得習慣一些事。例如,他們可能因為心理輔導或是臨床檢驗等必須療程,而突然被打斷正在進行的活動(如化妝、表演、扮小丑、踢足球……);他們必須習慣有一整個禮拜的時間,原本和家人一起的生活由護士與其他孩子取代的新生活;晚上,年紀大的會投票決定看哪個電視節目;即使是在足球聯賽的球季,他們一樣得在晚上九點半熄燈睡覺。
  我時常會以非醫生的身分上樓去看看他們。
  有一天,我聽說一個小男孩一直待在窗戶邊好幾個小時不肯動。我走近他,跟他一起看著窗外。

  「你不跟我們一起吃飯嗎?」他不回答。
  「有什麼事讓你難過嗎?」他開始哭了起來。
  最後他告訴我,他真的很喜歡院子裡的那棵楊柳樹,因為他以前從沒看過那種樹,但是那天早上樹被砍掉了……


「有人懂我的感覺真好!」

  想要更進一步研究每個案例的狀況,絕對需要一個全面的檢討與會診。因此,所有醫護人員(醫生、心理學家、神經醫學科專家、輔導老師、護士)每天都會開會討論每個孩子的情況,以及決定是否需要給予任何控制治療與輔助。這些研究記錄會在星期五早上全部被整合、做出報告。我們以尋求正面結果為方向,再加上整合所有工作夥伴的意見,在見到家長之前做好診療結果。在孩子們重新投入父母親懷抱的這個重要時刻,無論是為了重建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或是為了安撫他們的心,醫院這幾天所做的診療成果是非常重要的!實際上,這些診療結果所代表的意義遠超過醫療上的效果──

  我們用心地研究每個孩子的問題、正視他的困難,讓他知道有人會陪著他,並分擔他的痛苦:「有人懂我的感覺真好!」
  因為孩子也想進步,也知道應該盡力去做,所以我們要讓他感覺到:「原來我沒有那麼笨!」然後,終於能夠鬆一口氣。


  這個意義對父母來說相當重要,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減輕心中的負擔與罪惡感,這才是他們最需要的。
  在最後這個步驟中,醫院一定要做好完整的總結,每個部分都要做到最好、有效率,而且要謙遜,不能傲慢自大,絕對不容許有任何一點點的模稜兩可,因為已經有無數的機構讓這些父母們承受太多的挫敗,他們最需要的是一個答案,而不是一堆學術研究理論;他們已經走過了無數艱難的道路,我們不能讓他們再度失望!
  當孩子的父母來到我的辦公室聽取診斷結果時,我必須詳細地對他們解釋整個來龍去脈。我會先大致說明這個孩子的個性,讓他們看孩子的治療曲線,然後我會安慰那些已經找到治療方向的小不點兒們:有需要的話要定期服藥、看心理醫師或語言治療師,並建議他們每天做點什麼事。我不相信宿命論,我認為只要我們好好照顧這些孩子、使他們步入軌道;只要父母懂得如何跟孩子解釋為什麼他們會有學習上的障礙,那麼,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只要孩子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就一定能找到最適合他的學校,無論是自己學區的學校、鎮上的學校或是其他特殊學校。

Part 2 這些孩子的未來仍充滿希望!

1 失語症:想說卻沒辦法

案例1 馬修:一個聰明卻無法說完整句子的孩子

  「什麼東西有殼、有觸角,動作很慢,最常在下雨的時候看到它?」
  ……
  五歲的馬修定眼看著我,想從我的眼中看出這個問題的答案。他看起來好像知道,但是最後還是放棄回答。我再把問題慢慢地重複一次……他還是回答不出來。
  馬修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眼神。那雙困惑的大眼睛,似乎努力地想要看進我的眼睛裡,搜索我腦中的想法,但最後他的雙眼表達出的是不解與全然的失望。直到我問他一個問題:「什麼東西有毛茸茸的尾巴,全身長紅毛,還會爬樹呢?」他的眼睛頓時亮了起來,他快速翻開我的那本動物圖鑑,得意地指給我看:松鼠!
  馬修,讀幼稚園大班,他的導師希望他留級一年:「馬修還像個小嬰兒,不懂得如何表達,也不了解老師的指令,更還沒成熟到能進入學前預備班的程度。」馬修的父母完全能夠理解學校的反應,他們在家裡也發現到同樣的問題,但是他們不贊成留級的決定,他們表示:「那只會讓問題更加惡化。」馬修的媽媽認為他有個什麼她自己也說不上來的問題。她有四個孩子,就是馬修與其他孩子不太一樣。
  她進一步詳細地告訴我:馬修在很小的時候,就不是很了解她說的話。他常以動作示意,很少開口回答。換個角度來看,他又是個好孩子,不吵不鬧,很乖。後來他在溝通上的問題開始越來越令人擔憂。馬修說話總是比別人慢一步:三歲才開口說第一個字,四歲才說第一句話。
  撇開這個部分,馬修非常聰明機伶,連籃球都會打,也很愛玩三輪車和滑雪。他在體能上沒什麼問題,但是,他在空間方向感上有問題:他不太能分辨前、後、左、右。家庭醫師建議他們去找神經運動專科治療。
  除了上述問題之外,馬修的學習能力表現並沒有其他缺陷。根據一位心理學家的說法,馬修的情形是屬於「非語文」的智能表現正常(見第3章第240頁的「智力商數(IQ)有什麼用處?」)。
  學校的校醫認為他並沒有什麼特別異常的問題,畢竟,當一個孩子沒有影響到學校的教學發展時,往往比較難被診察出問題。
  我一面聆聽馬修的父母說話,一面看著在角落玩的他。這個金髮小男孩有一張可愛的臉蛋,多半時間都很乖巧、專注地玩著玩具,一個人沉醉在遊戲中。
  我忍不住拿馬修的案例來與過往的案例比較,心裡想:「又是一個家中的老么,媽媽不急著要他長大……」從沒待過托兒所,也沒請過保母,馬修的媽媽投注所有時間來照顧他,因此再也沒有多餘的時間可照顧其他孩子,就連兩位姊姊都被要求來照顧這個弟弟。很明顯地,馬修是個受到全職母親過度保護的老么。
  我試著以幽默、輕鬆的口吻,將我的推測告訴他們,不過他們的回答讓我知道我的診斷方向完全錯了:「或許吧,但是他自己好像也想要改善這種情形……我們也是!」馬修放下手中的玩具,抬起頭對我笑了一下,然後又繼續低頭回到他的世界裡。完全不像個「拒絕長大的小孩」。這個眼神來得正是時候,看來我得重新診斷。

字彙失調:無法順利地將熟悉的物件或名稱說出來

  按照慣例,我要求跟馬修單獨說話幾分鐘。
  他的雙眼定定地看著我,像是絕不放過我的任何一個眼神一樣。他極為沉靜,似乎不容許有絲毫的失誤。在我的辦公室裡,沒有任何事物能讓他產生興趣,因為他不許自己有半點分心。
  我請馬修畫一幅畫。他的筆觸比同齡的孩子要幼稚許多。寫字也是,他不會草寫自己的名字。最嚴重的是,他沒辦法與人流暢地對話。以醫學用語來說,馬修缺乏言語的「流暢性」。
  我注意到馬修只有在沒有經過思考下的立即反應,就像反射行為一樣,才能完整地說出一句話。從這個非自主性的動作中,我發現了馬修有學習障礙的一個線索:他無法回答問題。馬修可以自己發言,但是當我要他回答一個問題時,他就卡住了。我拿出我的「圖片寶典」,他必須先指出圖片再說出名稱:兔子、鬧鐘、澆花器、帽子、飛機……馬修對這些物品都很熟悉,但就是無法將正確的字彙跟物件連在一起。對他來說,要順利說出那些他相當熟悉的物件或動物的名稱非常困難,也因此他經常不出聲。相反地,當我要他指給我看什麼是蜜蜂、花朵或拖車時,他完全沒弄錯。這就是字彙失調的徵狀。
  你能想像在這個世界上,有人可以毫不遲疑地指出這個赫赫有名的蝸牛先生,卻怎麼也說不出它的名字嗎?可想而知,馬修在學校有多辛苦了,其他孩子一定會因此嘲笑他!我想當馬修用那麼專注的態度看著我時,一定是希望自己能藉此了解我對他說的話。馬修的理解能力就像鋸齒般不平整。他只能從別人的字句中尋找他認識的字詞來拼湊,只是這樣還是無法讓他理解整個句意,最後自然也就跟不上與人對話的速度。
  和馬修談過後,我確定他是個聰明的孩子,他的智力和人格方面都正常,但他在句法的理解上有嚴重的問題。這是一種因為字彙的缺乏,造成了猶豫不決的說話表達方式。馬修的說話方式還處在「嬰兒」期。
  問診到這個階段,我推斷出馬修的問題在於不知道如何把已經學會的詞彙拿來用,而不是學習能力有問題;也就是他找不到該用的字,而不是不識字。實際上,這些字彙都在他的腦中,但是他找不到路徑把正確的用字引導出來。
  我的建議療法是加強馬修的語言治療課程(每週兩堂),尤其是圖像與電腦的使用,這是用來加深他的理解力的工具。還有,改變親子相處的模式:減少「一對一」的狹隘互動,增加馬修與父親相處的機會。
  四個月後,回修回來複診。他的表達能力還是很差,仍然像個「嬰兒」一樣,無法說出完整的句子:「我玩球球,有星星。」馬修已經接受了一陣子密集的語言課程,情況卻未見改善。很明顯地,這不是一個單純的遲緩病例。儘管馬修的父母很樂觀,堅稱他除了表達不佳之外,其他部分都表現得很好:他常運動,還在滑雪時得到第一顆星星,而且他的朋友也開始會邀請他去參加他們的生日派對了。
  跟馬修單獨說話時,我又問了他同樣的問題:
  「什麼東西有殼、有觸角,動作很慢,最常在下雨的時候看到它?」
  ……
  馬修還是無法回答我。我們重做了一些練習,依舊沒有進展。
  診斷結果確定他有失語症:馬修有聽力上的理解困難、組織文句方面的障礙、沒有視覺輔助便無法理解的功能不足。這是屬於神經生理上的障礙。馬修一生下來就有這個問題,他必須學習和它共生;當然,我也會幫助他。首先,馬修一定要繼續密集的語言治療課程,且是針對他的情況設計的個人化學習課程。同時,必須讓他接著唸學前預備班,因為留級對他並沒有幫助。
  馬修固然有學習障礙,但因學校也未能及時發現,使他受到很大的傷害。其實,這樣的孩子比正常的孩子更需要老師的照顧,而且,應該是學校來接受他、適應他的難處;當然,要這樣要求學校,其他相關單位也要願意配合才行。可以確定的是,馬修已經做了他應該做的。

給予馬修全面的協助

  自從學校開始重視兒童的學習困難等相關問題,例如失語症或失讀症,並開始整合各方專家的意見之後,我和學校及家長之間的溝通協調,也變得較為順利了。我很清楚每個單位的人員要抽出時間參與這個協商會議實在不容易,但是孩子的未來發展是好是壞全看這次的會議。我很確信這樣一個集思廣益的會議對於治療非常重要!
  當時正值一月,這已是我們的第二次會議,第一次是在馬修的學前預備班開學之前。參加會議的人包括:家長、老師、每個月為馬修看診一次的心理醫師,以及語言治療師、護士、社工人員,還有已經開始協助馬修的生活助理人員克麗斯緹。
  「經過一個辛苦的學期,馬修進步很多,他變得更獨立,越來越能專心,比較不會因為周遭事物而分心了。」馬修的導師說。
  「因為出錯的機會減少了,他也變得更積極主動、比較懂得接受指令。他會參與課堂的活動,常常舉手示意。」克麗斯緹接著說。
  「有一天,他流著眼淚走出學校,因為他很難過自己來不及做完聽寫測驗。他變得非常用功。」媽媽說。
  「他變得很主動,也會自己一個人玩遊戲。」爸爸補充道。
  在寫字與誦讀方面,馬修進步非常多。大家都一致同意這是「相當大的進步,遠遠超出我們的期望」。這點很重要,因為讀寫能力進步了,將能協助他打開說話的語言能力之門。不過,也不要高興得太早,因為馬修也許能順利地讀課文,但是不一定能了解正在閱讀的內容。
  「是什麼原因讓一切變得這麼順利?」社工員問我。
  「完整與及早的治療、積極有心的父母、孩子的態度以及相關機構的密切配合。」這些都是最基本的條件。
  談到馬修的行為,導師表示他常常會自己待在一旁,把自己和外在的世界隔絕起來。然而,實際上,馬修並不喜歡被忽略。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不懂那些遊戲規則!為了不讓馬修總是待在家裡,他的媽媽幫他報名參加合唱團。克麗斯緹還很樂觀的說:「剛開學時,他總是哭著不想上學。現在已經完全不會了。」
  像馬修的這些狀況,有什麼改善的方法呢?我認為不只要讓馬修班上的同學了解他的情形,也要讓其他孩子的父母知道;我們要向大家強調馬修並不是智障,他只是在說話上有一點困難;要幫助他,讓他在團體中也能感到自在,儘量避免他被排擠,不要讓他獨自一個人,因為接下來的過程對他來說,會越來越辛苦。例如,漸漸地,每個孩子會說越來越多的話,像是:「你是壞蛋……我是老大……打得你落花流水……」這句話裡就包含了很多的比喻,而這是失語症的人無法即刻明瞭的。又如這句:「我真的是豬啊!」失語症患者就無法聯想豬與不聰明的關聯和比喻,因為失語症患者只會照著字面的意思來辨認句義,所以當他聽到這句話時,並無法了解對方其實是在說自己笨。
  心理醫師在為馬修做治療時,要著重在「關聯性」的建立上,並多多利用電腦來提升他的視覺敏銳感受度。對著他慢慢地說,要求他重複每個聽到的句子,並確定他在說之前已經了解字句的意思。
  至於學校方面,老師發音時音節要清楚,好加強他的理解程度。上課時也是,儘量運用大量的圖像輔助,當然還要加上肢體語言。考試時,另外製作一份適合他的考卷。之後的學習評量也都可以持續這麼做,即使是高中畢業考也一樣。
  雖然馬修有特殊的學習問題,但是只要馬修能持續在這樣的輔助環境下學習,就不需要重修學前預備班。接下來的另一學年也是。這是讓他擁有和一般學生一樣的學校生活的機會。
  結束了這次會議,我們將在六月份再開會一次。當我正穿越走廊時,遇見正在和語言治療師擁抱道別的馬修與他的父母。他接著也向其他人問好道別。馬修知道這些大人都是為了更了解他在溝通上的困難、願意盡力幫助他而來的;他們全都是這個表達上有困難的孩子眼中的救星。簡單地說,這些人是他安撫心中的恐懼與不安的最大支柱。
  馬修似乎開始向前走了,他的出現也提醒了我,此時還有許多孩子仍等著我們牽著他們的手,幫助他們穿越迷霧。

Part 3 陪伴孩子走向健康之路

藥物真的對孩子不好嗎?

  抗焦慮藥、抗憂鬱藥……這些名詞聽起來真是令人害怕。更糟糕的是,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服用藥物根本就是禁忌。這是一場正反兩面的辯論戰,但是,很多時候,這種被大肆貶低的精神藥物的確給了一些孩子很大的幫助,使他們能更有效地對抗低潮時期的痛苦,幫助他們重獲新生。因此,大肆爭論為什麼需要和為什麼不需要,實在是沒有意義的。我們不應該一昧地表達支持或反對,而是應該去了解這些藥物真正改變了什麼。只有拋開先入為主的觀念,才能進一步討論藥物對每個不同孩子的可行性,也才有繼續討論下去的必要。

藥物只是孩子克服學習問題的催化劑

  二○○三年,根據法國醫學及健康研究院在巴黎地區所做的調查顯示,每八個兒童中就有一個罹患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雖然精神病例有增加的趨勢,藥物治療卻依然被當做是一個禁忌話題。在治療成人時,我們都知道,經過衡量的處方用藥能夠大幅地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但是為什麼一說到治療孩童時,就對精神用藥產生如此巨大的恐慌呢?為什麼一個孩子在得到精確的診斷之後,卻沒有權利獲得應有的藥物治療呢?精神心理疾病造成的痛苦直到今天仍然存在著,我們每天都會看到許多實例,為什麼在我們已經有足夠的能力適度使用藥物、順利幫助孩子跨越痛苦之際,人們在聽到精神用藥時還是會即刻說「不」呢?
  在六○年代,一個舉止適當的孩子需要接受治療,這樣的想法是十分荒謬的。當時的人認為孩子的舉止失當,是他本身的生長環境與背景所造成,或是他身邊曾經發生過的事,改變了原本正常的他,如此而已。更簡單地說,討論到最後,就是孩子的母親必須為所有問題負起最大的責任;當然,有時候也會是父親的責任……總而言之,最後的結論一定是孩子沒有問題,而是他的父母有問題!
  其實,更多的衝突反而能夠加速研究的發展,就像許多 「未定」的科學理論一樣。很幸運地,這樣的爭議所引起的廣泛研究與討論加速了研究的進展,特別是小兒科醫師,更是獲益不少。

1 艾德格重拾溝通的意願

  「我可以不要聖誕節禮物,只要爸爸媽媽在一起……」十歲的艾德格號啕大哭著。
  他的爸媽已經分居十個月了,這讓他鬱鬱不安。他開始拒絕進食,不想上學,成績也一落千丈,對所有事都提不起勁。
  我對艾德格採用藥物治療,但這個用藥對策必須經過層層嚴格的審視,直到三個月之後才能確定通過,因為,在服用藥物之前,艾德格得經過一連串的精神治療課程。
  艾德格開始接受精神治療。他沒有一絲熱情,問診時也經常不發一語,整個情況就像是被凍結了。我開給他新一代抗憂鬱藥劑,每次五十公克,為期十五天左右,好讓他重拾溝通的意願。
  終於,艾德格願意開口了。

克蘿依終於安心了

  自從去年聖誕節的假期間,家裡遭竊之後,八歲的克蘿依在晚上十一點之前總是無法入睡,她的一些怪異行為也讓母親累壞了:門不能關上,走廊的燈必須亮著,床頭桌上要留一杯開水,最累人的是她在睡前總是不斷地要求再說一個故事。為了拒絕她,她的父母甚至威脅要處罰她,帶她去看心理醫生,但不管怎麼樣都無法讓她安心入睡,最後搞得全家烏煙瘴氣的。現在,連學校導師也提出了警告:「克蘿依整個早上都在睡覺,再這樣下去可能會被留級。」
  「鎮靜糖漿」迅速地發揮效用,克蘿依很快地恢復了正常的睡眠時間。當小女孩有了適當的睡眠之後,緊繃、惡劣的親子關係也跟著消失了。終於,克蘿依安心了,她的父母也放下了心中的大石頭。
用藥治療八天之後,克蘿依便已不再需要繼續服藥。

一個經驗豐富的醫師對孩子來說很重要

  關於兒童用藥的研究是很複雜的。兒童的新陳代謝比成人快,在藥量的使用上,比須依照每個兒童的不同身型來改變分配的比例。所以,醫師不只要具備優良的專業基礎考量知識,也要擁有用藥道德的認知,同時也必須確認孩子已經完全了解與體認到自己的狀況,醫師本身也確定用藥的標準了,才能開始進行藥物治療。所謂「老馬識途」,一個診療經驗豐富的醫師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只有經驗豐富的醫師,在治療與用藥的過程中,才能做出最精準的決定。
  根據我的經驗,在為孩子做治療的過程中,並非一直都是那麼順利的,尤其是遇到單親家庭小孩或是二次婚姻家庭小孩時,因為你必須同時取得雙方家長的同意才能進行藥物治療,這使得想要達到及時治療的效果更是難上加難,更別提這個孩子甚至可能成為夫妻衝突下的犧牲者了。另外,醫界對於「接收新知」缺乏遠見的陋習也會成為給孩子最好治療的阻礙,因為,如果連醫師都不能完全了解新的藥物可能產生的效果,那麼,又要如何面對、說服本來就對服藥產生猶豫的家長呢?

藥物絕不是第一

  藥物並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心理治療的追蹤以及改善孩童的居家生活環境才是最重要的治療方針;但是,一旦症狀造成的生理障礙阻撓了孩子獨立自主的發展和親子關係時,一昧地反對使用藥物只會影響治療的效率及完整性。
  精神藥物只是治療繩索中的其中一條纖維,只有完備的治療方法,才能組成強韌的繩索,安全拉出困在黑洞中的孩子。今天,我們不斷地研發出新的藥物,這和武器庫裡需要不斷充實精進的道理是一樣的。
使用精神藥物時,質與量的精準非常重要,因此,整個醫療團隊對於治療規範一定要層層把關。首先,必須深入了解孩子的實際狀況,體會孩子所遭受的痛苦,並仔細了解父母的想法,然後才能夠建立診療程序,確認心理分析的負責歸屬,最後,再依照孩子的狀況,確認是否需要為孩子開立藥方。
  「了解孩子的情況,陪伴他、為他解惑,以及在必要時給予藥物治療……」這才是一個最有系統的療程。